3D打印光热材料用于治疗和修复骨肿瘤缺损的研究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lfxzq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肿瘤形成主要包括肿瘤细胞的形成以及骨组织缺损这两个方面,因此在治疗骨肿瘤过程中必须包含肿瘤细胞的移除以及骨组织修复这两个过程。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肿瘤的方法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临床病例证明这些方法不能完全去除肿瘤细胞,而且都会受到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影响。这些传统的治疗方式只是去除了部分骨肿瘤组织,并没有进一步采用临床方案促进骨组织修复。因此设计和制备新型生物材料,实现杀死骨肿瘤细胞和促进骨修复一体化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相比于传统的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相比,光热治疗以其无创、无毒副作用以及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利用光热疗法和骨组织工程的结合,通过3D打印技术将光热材料和骨修复陶瓷有机复合起来,使3D打印的骨组织支架不仅具有修复骨组织能力,而且具有杀死癌细胞的效果,这将为骨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因本文主要针对治疗骨肿瘤两个过程,设计制备出具有诱导骨组织再生和光热性能的人工骨组织支架。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结合天然骨的宏微观结构,设计出符合与天然骨结构和力学性能相似的3D人工骨支架。骨支架具有和天然骨相似的物理性能,如:相互连通的三维立体孔道、较高的孔隙率、较大的表面积以及较高的机械强度等。(2)利用3D打印技术,将骨诱导活性因子P24多肽负载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和β-磷酸三钙(β-TCP)中,制备出不同百分比含量的PLGA/β-TCP/P24(PTP)多肽支架,使P24多肽随着PLGA和β-TCP的降解而高效持续的释放出来,从而促进细胞生长和诱导成骨分化。对材料的表征分析可知支架具有相互连通的孔道,孔隙率为75%;支架的压缩强度在3.5-4.0MPa之间,支架具有较好力学性能并且与和人体松质骨压缩强度相同,说明支架具有较好力学性能。支架体外降解实验证实P24多肽会随着支架的降解持续的释放。细胞增殖和染色实验可以发现含0.3%P24多肽的PTP骨支架促进了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同时体外成骨实验显示含0.3%P24多肽的PTP骨支架能够跟诱导更多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增强和增加钙离子沉积,同时能促进更多的OCN、OPN、RUNX-2、COL-1等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说明含0.3%P24多肽的PTP骨支架能够更好的促进BMSCs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具有更好的成骨能力。这一系列实验结果证实了相对于传统的骨修复支架,含有适量P24陶瓷多肽的支架既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而且能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从而诱导骨组织再生。我们建立的这种利用3D打印技术和组织工程结合,将骨诱导活性因子负载在骨修复材料上使其具有持续释放骨诱导因子的方法,为临床上治疗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3)利用载药技术和3D打印技术将P24多肽、盐酸阿霉素(DOX)、四氧化三铁(Fe3O4)负载在PLGA和β-TCP上得到了PLGA/β-TCP/P24(PTP)、PLGA/β-TCP/P24/DOX(PTPD)、PLGA/β-TCP/P24/Fe3O4(PTPFe)、PLGA/β-TCP/P24/DOX/Fe3O4(PTDFe)四组支架,使支架集促进骨组织修复和杀死骨肿瘤细胞双功能于一体,以求达到“一步化”治疗骨肿瘤的目的。支架的表征分析可知双功能支架中相互连通的孔道、孔隙率、表面积以及力学性能等都和天然骨相似,表明双功能支架符合人体骨三维立体和力学性能的要求。光热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含有Fe3O4的支架在808nm近红外光短时间的照射下支架表面温度会迅速升高;通过调控支架中Fe3O4的含量和近红外光功率的大小,可以对支架表面温度在30-120℃进行调控。体外光热抗肿瘤实验表明含有Fe3O4的支架在808nm近红外光照射下能杀死90%以上的MG63细胞,同时含有Fe3O4和DOX的支架比单独Fe3O4支架杀死更多的骨肿瘤细胞,说明光热治疗协同化疗能达到更好治疗骨肿瘤的目的。体外成骨能力测试的结果显示PTPDFe双功能支架既能很好的促进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和增加钙离子沉积,同时促进更多的OCN、OPN、RUNX-2、COL-1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说明PTPDFe也能很好促进BMSCs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这一系列实验结果都表明制备出的PTPDFe双功能支架既能满足人体骨力学性能的要求,也能满足促进BMSCs细胞生长的要求;Fe3O4和DOX的负载赋予了支架治疗肿瘤的能力。我们建立的这种将3D打印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利用光热治疗协同化疗的方法,能为临床骨肿瘤治疗和骨修复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2019年为5G(第五代通讯)的元年,而高频印制电路板(高频板)作为5G技术的重要支撑,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在高频板的精密制造方面,微孔钻削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工艺。基于高频板自身材料的特点,钻孔过程中微钻的剧烈磨损以及微孔质量的难以保证便成了其精密制造过程中巨大的挑战。因此,在高频板的微孔钻削中,厘清其微孔创成过程,进而深入研究微孔创成中的微钻磨损及微孔质量便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现如今光纤激光器发展迅速,其应用遍布材料加工、医疗、精密测量和光通信等领域。这种光源的灵活性、可靠性和紧凑性使其在许多方面优于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的脉冲操作特别重要,它可以显著提高瞬时功率,适用于驱动非线性光学过程,同时实现高分辨率的应用。光纤激光器产生脉冲调制的方法有很多,但通常首选的方案是采用可饱和吸收体(SA)作为激光腔的脉冲调制器件,实现光纤激光器的被动调Q或锁模脉冲输出。这是因为可饱和
超短脉冲激光由于峰值功率高,脉冲持续时间短,光谱范围宽等优势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与研究。目前在冷加工、医疗、民生国防、精密微加工、科学研究等领域,超短脉冲激光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实现超短脉冲主流技术是利用可饱和吸收体实现被动锁模。目前已商业化的器件是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SESAM,Semiconductor saturable absorption mirror),该器件被国外厂家垄断,且存在制作
可通过激光锁模技术直接产生的超短脉冲激光目前仍主要集中在近红外波段。而由于缺乏合适的增益介质,高峰值功率的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一般只能以基于光学二阶非线性效应的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间接得到。带相反时间啁啾的光参量激光放大器(OPA)有利于在一般能级型激光器难以企及的波段,例如3-5μm的中红外波段,产生比入射激光频谱更宽的宽带闲频光。而且,还能缓和由于群速度失配造成的脉冲走离对激光脉冲的影响。然而,
超快光纤激光器具有优异的散热性能、高光-光转换效率、紧凑性强和鲁棒性好等优点,在机械冷加工、光谱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饱和吸收体是实现超快激光的关键器件,半导体饱和吸收镜(SESAM,Semiconductor Saturable Absorption Mirror)是目前已实现商业化生产应并获得广泛应用的器件,但其存在制作工艺复杂、带宽窄、响应时间慢等缺点。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新型
传统光子器件的设计是从基本物理原理出发,选择合适的结构,并通过对结构参数的调整来满足设计需求,从而实现相应的功能。而逆向设计,有别于传统的基于原理的启发式设计,则是从器件的功能出发,逆向推导确定相应的特征,再通过仿真算法对多个特征参数同时优化,从而逆向得出器件结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传统设计方法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其在包括超表面器件、微谐振腔在内的多个器件设计领域中几乎占有主导地位,目前绝大多数
超快光纤激光器集脉冲峰值功率高、输出能量大、集成度高等优点于一身,近年来成为激光领域的研究热点,广泛应用于光谱学、生物医药、机械加工等领域。2004年石墨烯首次被成功剥离出来,由此开启了研究二维纳米材料的大门,五年后石墨烯被成功嵌入光纤激光器中产生飞秒级别超短脉冲。随后,多种新型二维纳米材料接连被成功地应用在光纤激光器中实现超短脉冲输出,包括过渡金属硫系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内窥镜在传统光纤内窥镜的基础上集成了共聚焦激光显微成像系统,既发挥了光纤可以灵活插入活体组织的优势,又保留了共聚焦显微镜高分辨率及高对比度的特点,实现活体组织及细胞的显微成像。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内窥镜利用荧光标记成像,具有细胞分辨能力,是目前唯一一种能够进行细胞成像的内窥仪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内窥镜可用于在体的细胞水平的显微成像,适用于正常、病理状态下细胞结构或形态的检测,蛋白
随着功率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功率半导体器件互联的要求越来越高。铜纳米颗粒可以在低温下烧结,在高温下长期工作,符合低温烧结,高温服役的需求。同时,铜纳米材料可以应用于印刷电子技术。印刷电子技术是运用印刷技术将各种功能性导电墨水印刷在裸基板上,制备成导电线路及器件的一种绿色制造工艺,相对于传统的平面微纳米加工工艺,具有成本低,绿色环保,柔性化,大面积等优点。导电油墨是印刷电子的核心成分。导电油墨主
日盲紫外探测器有广泛的应用前景。MgZnO材料由于对紫外光比较敏感、响应度比较高、可探测紫外光范围比较宽,因此MgZnO成为了一种理想的日盲紫外光探测材料。根据近年来研究发现,具有二维电子气的双层结构紫外探测器性能比较突出,二维电子气的引入可以大幅度提高紫外探测器的响应度,降低其暗电流。本论文结合具有二维电子气的探测器器件结构和MgZnO材料的优点,设计并制备了双层结构MgZnO日盲紫外探测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