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内窥镜在传统光纤内窥镜的基础上集成了共聚焦激光显微成像系统,既发挥了光纤可以灵活插入活体组织的优势,又保留了共聚焦显微镜高分辨率及高对比度的特点,实现活体组织及细胞的显微成像。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内窥镜利用荧光标记成像,具有细胞分辨能力,是目前唯一一种能够进行细胞成像的内窥仪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内窥镜可用于在体的细胞水平的显微成像,适用于正常、病理状态下细胞结构或形态的检测,蛋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内窥镜在传统光纤内窥镜的基础上集成了共聚焦激光显微成像系统,既发挥了光纤可以灵活插入活体组织的优势,又保留了共聚焦显微镜高分辨率及高对比度的特点,实现活体组织及细胞的显微成像。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内窥镜利用荧光标记成像,具有细胞分辨能力,是目前唯一一种能够进行细胞成像的内窥仪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内窥镜可用于在体的细胞水平的显微成像,适用于正常、病理状态下细胞结构或形态的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及标志物分子检出等。本文阐述了基于光纤束的多色共聚焦荧光显微内窥系统的研制过程,对系统进行了验证性评价。本文在系统的光学结构、主要器件、探头的设计和组装、软件及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多色共聚焦荧光显微内窥系统同时采用波长为488 nm和650nm的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系统中图像的x、y方向的扫描是由二维扫描振镜实现的,z轴扫描由样品台的三轴位移台的z轴的移动决定,结合振镜扫描和z轴扫描可以完成三维的共聚焦扫描。在系统中使用500 nm的荧光珠对系统的分辨率进行标定,得到其荧光珠的半高全宽为510 nm,系统的成像视场为151μm,工作距离约为80μm。488 nm激光分别激发荧光染料FITC和Di A。650 nm激光激发荧光染料R3。使用被荧光染料染色的擦镜纸检验了系统的成像能力,并用该系统成像了三种荧光染料标记的细胞和小鼠的离体组织切片,表明系统对三染的细胞和组织能够实现三通道同时成像,验证了系统对组织样品结构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最后,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荧光染料,系统对小鼠在体多个器官组织(毛细血管、肝脏、小肠、肌肉)进行活体成像,成像效果验证了该内窥系统可用于实时监测多种荧光标记物质在小动物活体细胞中生理活动的动态过程。
其他文献
随着用户流量对宽带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通信速率被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数据接入网的主要技术,光载无线通信和相干光通信分别为无线移动终端和光纤宽带业务等提供了技术支持。光载无线通信作为一种将无线信号调制到光波边带上实光纤中的远距离传输的方案,实现了射频信号在光纤和无线端的无缝融合和灵活切换,解决了长距离无线传输的高损耗问题,并大大提升了系统的通信容量。相干光通信技术则采用平衡探测的信号解调方式,该
模拟信号经过采样、量化、编码转换成数字信号,其中量化是最关键的步骤。随着CMOS工艺的发展,采用数字电路量化处理模拟信号,是实现集成大规模混合信号系统的一种途径,也是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的研究热点。量化模拟信号就要获取信号幅值和对应的时间信息。在当今工艺中,电路对信号的时间分辨率优于电压分辨率。基于这种特性,可以先将信号的幅值转换成相应的时间间隔,然后对时间间隔进行精确量化。这种方法可以实现用数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服务和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互联网通信速率及容量的要求迅速提高[1,2]。社会网络信息总量在今后10-20年预计将有20-400倍的增长。监测统计和分析表明,信息增长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承担着信息汇总、处理、存储和分发任务的全球数据中心(Globe Data Center,GDC)和高性能计算机(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HPC)等是增长的热点[2
2019年为5G(第五代通讯)的元年,而高频印制电路板(高频板)作为5G技术的重要支撑,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在高频板的精密制造方面,微孔钻削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工艺。基于高频板自身材料的特点,钻孔过程中微钻的剧烈磨损以及微孔质量的难以保证便成了其精密制造过程中巨大的挑战。因此,在高频板的微孔钻削中,厘清其微孔创成过程,进而深入研究微孔创成中的微钻磨损及微孔质量便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现如今光纤激光器发展迅速,其应用遍布材料加工、医疗、精密测量和光通信等领域。这种光源的灵活性、可靠性和紧凑性使其在许多方面优于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的脉冲操作特别重要,它可以显著提高瞬时功率,适用于驱动非线性光学过程,同时实现高分辨率的应用。光纤激光器产生脉冲调制的方法有很多,但通常首选的方案是采用可饱和吸收体(SA)作为激光腔的脉冲调制器件,实现光纤激光器的被动调Q或锁模脉冲输出。这是因为可饱和
超短脉冲激光由于峰值功率高,脉冲持续时间短,光谱范围宽等优势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与研究。目前在冷加工、医疗、民生国防、精密微加工、科学研究等领域,超短脉冲激光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实现超短脉冲主流技术是利用可饱和吸收体实现被动锁模。目前已商业化的器件是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SESAM,Semiconductor saturable absorption mirror),该器件被国外厂家垄断,且存在制作
可通过激光锁模技术直接产生的超短脉冲激光目前仍主要集中在近红外波段。而由于缺乏合适的增益介质,高峰值功率的中红外超短脉冲激光,一般只能以基于光学二阶非线性效应的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间接得到。带相反时间啁啾的光参量激光放大器(OPA)有利于在一般能级型激光器难以企及的波段,例如3-5μm的中红外波段,产生比入射激光频谱更宽的宽带闲频光。而且,还能缓和由于群速度失配造成的脉冲走离对激光脉冲的影响。然而,
超快光纤激光器具有优异的散热性能、高光-光转换效率、紧凑性强和鲁棒性好等优点,在机械冷加工、光谱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饱和吸收体是实现超快激光的关键器件,半导体饱和吸收镜(SESAM,Semiconductor Saturable Absorption Mirror)是目前已实现商业化生产应并获得广泛应用的器件,但其存在制作工艺复杂、带宽窄、响应时间慢等缺点。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新型
传统光子器件的设计是从基本物理原理出发,选择合适的结构,并通过对结构参数的调整来满足设计需求,从而实现相应的功能。而逆向设计,有别于传统的基于原理的启发式设计,则是从器件的功能出发,逆向推导确定相应的特征,再通过仿真算法对多个特征参数同时优化,从而逆向得出器件结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传统设计方法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其在包括超表面器件、微谐振腔在内的多个器件设计领域中几乎占有主导地位,目前绝大多数
超快光纤激光器集脉冲峰值功率高、输出能量大、集成度高等优点于一身,近年来成为激光领域的研究热点,广泛应用于光谱学、生物医药、机械加工等领域。2004年石墨烯首次被成功剥离出来,由此开启了研究二维纳米材料的大门,五年后石墨烯被成功嵌入光纤激光器中产生飞秒级别超短脉冲。随后,多种新型二维纳米材料接连被成功地应用在光纤激光器中实现超短脉冲输出,包括过渡金属硫系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