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我国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生物安全(BSL-2)实验室建设使用情况,并调查未开展相关工作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方法于2014年1—10月,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行病学动态数据采集平台,采用自行设计的《全国与人健康有关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能力发展调查》问卷,对全国各地级疾病与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共333个。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33份,回收有效问卷297份,问卷有效率为89.2%。采用构成比对各BSL-2实验室的建设使用情况进行描述;不同地区BSL-2人员构成情况、组织管理情况以及设施设备使用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97个被有效调查的单位中,BSL-2实验室的建成率为97.6%(290/297),其中,东部地区为100.0%(62/62),中部地区为98.8%(84/85),西部地区为95.1%(116/122),东北地区为100.0%(28/28)。BSL-2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共计3009名,占290个疾控机构在岗工作人员总数的10.0%。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疾控机构所属BSL-2实验室人员比例<10.0%的实验室分别占47.6%(29/61)、72.4%(55/76)、39.6%(44/111)、55.5%(11/28)BSL-2实验室设施设备方面,所属BSL-2实验室类型为常压的疾控机构占32.4%(94/290),负压的占10.7%(31/290),常压、负压均有的占56.6%(164/290)。所属BSL-2实验室经过备案的占83.4%(242/290)。所属BSL-2实验室配备有生物安全柜的疾控机构占100.0%,定期对其进行检测的占57.6%,不定期检测的占42.4%。压力蒸汽灭菌器的配备率为100.0%,定期对其进行检测的实验室占72.4%。所属BSL-2实验室配备呼吸防护用品、眼部防护用品、皮肤防护用品、手部防护用品的疾控机构分别占96.2%(279/290)、96.2%(279/290)、97.6%(283/290)和99.7%(289/290)。组织管理方面:设有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部门的疾控单位占95.2%(276/290),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的疾控机构占94.1%(273/290);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项培训的疾控机构占87.9%(255/290),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培训的疾控机构占92.4%(268/290)。管理体系方面,制定发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的疾控机构占87.6%(254/290),编制风险评估报告的疾控机构占62.1%(180/290),BSL-2实验室经过备案的疾控机构共有242个,占83.4%,编制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安全手册、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格的疾控机构比例分别为89.7%(260/290)、90.3%(262/290)、82.4%(239/290)、94.5%(274/290)和97.2%(282/290)。原因分析:未编制风向评估报告的原因调查显示,缺少人员为主要原因,占56.4%(62/110),不了解相关要求、缺少经费的比例分别为39.1%(43/110)、32.7%(36/110)。未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原因调查显示,缺少人员、缺少经费为主要原因,均占8/17,不了解相关工作、未安排人员开展工作占7/17。结论我国地级疾控机构BSL-2实验室建成率较高,BSL-2实验室人员配备较为充足,BSL-2实验室人员占机构在岗工作人员比例基本维持在5.0%~10.0%。全国290个建有BSL-2实验室的地级疾控中设施设备的配备情况较好,生物安全柜、压力蒸汽灭菌器、感染性材料运输包装材料、个人防护装备配备率均在80.0%以上;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部门、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生物安全培训的比例均较高;对废弃物的处理均较为重视,安排有专人负责废弃物收集、运送、贮存和处置,配置有医疗废弃物锐气处理盒的机构比例均较高;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单位比例较低,编制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格单位比例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