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梳理了1990年代随笔热的背景和基本状况,给出了思想随笔以及知识分子写作的概念界定。随后以《读书》、《随笔》和《书屋》三份刊物为代表,在统计分析基础上,运用感性阐释和理论概括相结合的方法,从写作群体主体精神、主题类型与价值指向、文体特征与审美风格三个方面,对作为90年代重要文学现象和知识分子话语方式的思想随笔文类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究。
二十世纪末的十年中,在社会转型变动、思想气氛活跃和文学空间拓展的时代背景下,散文、随笔创作迎来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繁盛时期。而思想随笔作为思想空间与文学空间相叠合的产物,以它异军突起和持续喷涌的态势,成为世纪末文坛一股鲜活的激流、一道独异的风景。
90年代中,作为思想随笔写作主体的知识分子群体,无论在独立文化身份的确立、道德正义的使命担当,还是理性精神和批判意识的宏扬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与深度。知识分子主体精神的这种恢复与重建,无疑是思想随笔复苏、繁荣的重要原因。得到学者和知识分子日益青睐的思想随笔写作,因此获得了自身宽容理性的文化品格、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自由的审美风格,成为90年代激活思想空间、传播文化观念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思想文化类刊物的创办与发展,是催生并培育思想随笔成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以《读书》、《书屋》和《随笔》为代表的一部分思想文化类刊物,在90年代复杂多元的人文环境中,较为一致地坚持了“人文理想、公共关怀和批判精神”的文化立场和编辑立场,在这一立场引导下,它们成为90年代重要的思想文化论坛和宝贵的知识分子言论空间。发表于三份杂志中的大量优秀思想随笔,所指向的,是阐扬学理开启心智、反思历史批判现实、关怀情感拷问灵魂等严肃主题。作为知识分子写作的典型方式,这些文章无不植根于深厚的学识修养、敏锐的思维洞见之上,达到了熔铸学术追求和道德良知、兼具深厚学理与通脱文采的新境界,因而得到知识文化界和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同。
思想随笔的奔涌泉流,不仅显示着当代知识分子启蒙精神的活跃状态,也充分彰显出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良知、价值立场与批判勇气。这样的文化品格和自由精神,彻底超离于颂时征圣与小我滥情的写作“主流”,构成对旧有散文创作与理论规范的有力冲击,从而推动了散文写作在题材主题、思想蕴含和语言文体诸方面的革新与突破。
因此,对90年代思想随笔的研究,具有文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多重价值。时代思想载体、审美变革先驱,这是1990年代思想随笔所呈现的姿态,也应当是整个散文写作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