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从认知角度研究口译策略多聚焦同声传译,而交替传译也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操作。认知负荷是认知操作的核心概念,是完成特定场合中交替传译任务所需消耗的认知资源总量。厘清交传中特定语块造成的认知负荷有助于译员选择针对性的口译策略,规避认知饱和的风险。有鉴于此,本文通过量化汉语熟语造成的认知负荷值,研究外交场合中的汉语熟语交传口译策略。为保证语料的同质性,本研究拟控制译员能力和口译现场的认知处理条件两个变量。因此,本研究选用2015-2019年王毅外长答记者问的现场交传为语料,该语料所涉讲话者同一、译员同一、主题同一。针对惯用语、四字成语和句子类熟语,本研究从每一年的语料中随机选取2个案例,再将所选共30个案例(3类熟语*5年*2个)按其出现时间正序排列。本研究采用吉尔(Gile)的交传“认知负荷模型”以及巴鲁耶特和卡莫斯(Barrouillet&Camos)提出的基于时间的资源共享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前者侧重于将交传中的认知分配抽象为数学不等式,后者侧重于考察有限时间内存储和处理两大认知功能的关系并提供了量化认知负荷(CL)的具体办法。将两大理论有机结合有助于将交替传译所消耗的认知资源具体化,提示译员使用针对性的口译策略合理分配认知资源,消解认知饱和风险,从而产出适当的译文。本研究采用基于时间的资源共享模型中的认知负荷量化办法,用软件Audition CC Portable准确计时(以秒为单位),获得译员处理特定语块的时长(t_a)和允许译员处理该语块的时长(T),则CL=t_a/T;认知负荷的最大值为1。由于数据的平均值往往能够反映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故本文将每一类熟语所对应的认知负荷值总和除以该类熟语的个数(所得即为该类熟语造成的平均负荷值),旨在反映口译该类熟语所需消耗的一般认知资源总量,从而提示译员选择针对性的口译策略。研究发现:首先,认知饱和的风险存在于任何一种熟语类型的口译之中,惯用语、四字成语和句子类熟语造成的最高认知负荷值0.54、0.87和0.92佐证了这一点。其次,认知饱和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口译四字成语和句子类熟语时,其认知负荷平均值分别是0.64和0.72,趋近于认知负荷的最大值1。最后,最常用的口译策略是喻体省略和基于形式的口译策略,其对应的熟语都含有隐喻。这也印证了外交口译内容的政治性和语言的低灵活性。以上研究发现对外交口译实践的启示在于:译员可通过喻体省略或时间延宕策略等缩短认知处理时长,增加可用的认知资源容量;或通过储存一定量的预制语块,更加快速地激活工作记忆,从而将更多精力放在听辨和理解上,以便在产出阶段达到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