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是我国重要的冷水性经济鱼类。高密度、高温、水质恶化等都是鲟鱼养殖中常见的环境胁迫因子。为缓解环境胁迫对俄罗斯鲟生长的影响,本文探讨了不同养殖密度对其生长、生理生化的影响,进而确定适宜的放养密度,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周期性“饥饿-投喂”、饲料蛋白水平和投饲量限制后再补偿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旨在为促进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生理和免疫指标的影响以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4.4±0.5g)为研究对象,试验设计了低(0.8kg/m3)、中(1.6kg/m3)和高(3.2kg/m3)三个不同密度,统一投喂商品饲料,探讨了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生理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经过56天的饲养,不同密度对幼鱼的成活率未造成显著的影响(P>0.05);从摄食角度来看,中密度组的摄食量最高,低密度组的最低,高密度居中,且三个密度组之间有显著的差异(P<0.05);相应地,中密度组的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但中、高密度组与低密度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密度组的饲料系数最高,显著高于中、低密度组(P<0.05),而各密度组蛋白质效率的变化趋势恰与之相反;从血液和免疫指标来看,高密度组的血清皮质醇含量和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中、低两组(P<0.05),溶菌酶活力显著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且中、低密度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养殖试验结束后,从各个处理组随机抽取10尾鱼进行急性氨氮胁迫试验,胁迫后96h死亡率的统计结果显示,高密度组个体的死亡率显著高于中密度组(P<0.05),而低密度组与前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养殖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本试验结果初步表明,体质量为4-5g的俄罗斯鲟幼鱼适宜养殖密度在1.6kg/m3左右为宜。2、周期性“饥饿-投喂”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和重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本试验探讨了48天的周期性“饥饿-投喂”对俄罗斯鲟幼鱼(初均重30.33±5.2g)的生长和重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设计饥饿2天后补偿投喂10天(2+10)、饥饿4天后补偿投喂8天(4+8)和饥饿6天后补偿投喂6天(6+6)的方式,分别循环进行投饲4轮,对照组(C)为持续饱食投喂组,每处理设置三个平行。结果表明,2+10组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肥满度、摄食率和体成分均达到对照组水平(P>0.05),肝脏及肠淀粉酶和脂肪酶、肝脏胰蛋白酶以及胃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4+8组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摄食率和体成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力低于对照组(P<0.05),肠淀粉酶和脂肪酶、肝脏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6+6组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淀粉酶和胃蛋白酶低于对照组(P<0.05),肠淀粉酶、肝脏和肠脂肪酶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和肠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周期性“饥饿-投喂”处理不会影响俄罗斯鲟的存活率,循环饥饿2天后再补偿投饲10天的处理能够保证幼鱼的正常生长和饲料转化效率,但若停食时间超过4天,幼鱼则不能获得完全的补偿生长。提示生产中遭遇水温过高或水质欠佳时,可以采取一定时间的饥饿来缓解环境对幼鱼的胁迫,而后恢复合理的投喂来保持鲟鱼的正常生长。3、饲料蛋白水平和投饲量限制后再补偿投喂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和饲料效率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蛋白水平以及投饲量限制后再补偿投喂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和饲料效率的影响,试验共进行8周,设计了7种投喂方式:对照组C8指连续8周饱食投饲40%蛋白含量饲料;35%P3+C5组、30%P3+C5组和25%P3+C5组分别是前3周分别饱食投喂35%、30%和25%蛋白含量的饲料,后5周与对照组处理相同;75%F3+C5组、50%F3+C5组和25%F3+C5组前3周按75%、50%和25%饱食的投饲率投饲40%蛋白含量饲料,后5周与对照组处理相同。幼鱼初均重为1.36±0.25g,每处理设置三个平行。结果显示,在3周的限制阶段中,俄罗斯鲟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饲料蛋白含量或投饲率的下降而呈下降趋势,体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蛋白含量的增高或投饲率的降低而降低。肠胰蛋白酶活力随饲料蛋白含量的降低先下降,而后恢复上升,但肠的脂肪酶活力则呈逐步升高的趋势;随投饲率的降低,肠淀粉酶活力呈显著升高趋势,各处理组肠脂肪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5%蛋白限制组蛋白酶活力最高,且显著高于75%蛋白限制组和50%蛋白限制组(P<0.05)。经过5周的补偿投喂,各个蛋白质限制处理组的摄食率和肥满度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5%蛋白限制组的末均重、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体成分和肠脂肪酶活力达到了对照组的水平(P>0.05),蛋白质效率和肠胰蛋白酶活力高于对照组(P<0.05),实现了完全的补偿生长效果;30%蛋白限制组和25%蛋白限制组末均重低于对照组(P<0.05),但30%蛋白限制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利用率、体成分和肠脂肪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淀粉酶活力低于对照组(P>0.05),但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知30%蛋白限制组获得部分补偿生长的效果;25%蛋白限制组末均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即25%蛋白限制组未能获得完全的补偿生长;各限食处理组的摄食率、蛋白质效率、肠胰蛋白酶活力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75%投饲率组和50%投饲率组的末均重和体成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饲料转化率与50%投饲率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75%投饲率组(P<0.05),75%和50%投饲率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75%和50%投饲率组获得了完全的补偿生长;由于25%投饲率组的末均重和特定生长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因而25%投饲率组未能获得补偿生长。综上所述,采用35%蛋白限制、75%投饲率和50%投饲率限制处理后再补偿投喂的俄罗斯鲟幼鱼均获得了完全的补偿生长,且未影响幼鱼的体组生化成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