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组装超薄膜的铁电性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w4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对具有不同极性有机分子LB膜的铁电性能和热释电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测量样品的电滞回线和热释电系数,研究其铁电性和热释电性与成膜方式及掺杂阳离子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微观物理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研究结果为:首先,利用不同的成膜方式以及在膜中加入不同的杂质离子,对有机弱极性分子氮冠醚(NC)和花生酸(AA)LB膜(Z型以及交替Y型)的铁电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氮冠醚/花生酸交替Y型LB膜、掺Ba<2+>的、掺Mn<2+>的和掺Mg<2+>的花生酸的Z型膜以及纯的氮冠醚和花生酸的Z型膜中均观察到了电滞回线,说明它们都具有铁电性,并且它们各自对应的剩余极化强度大小分别为:9400、180、650、、770、450和15 μCm<-2>.由此可以推知:Ba<2+>、Mn<2+>和Mg<2+>等离子掺入的离子转移效应以及交替膜的层间相互作用对LB膜的铁电性有比较大的增强效应.其次,通过比较不同厚度的半花菁Z型LB膜的电滞回线可知,半花菁染料LB多层膜具有典型的铁电性,并且对薄膜厚度有显著的依赖关系,即当薄膜厚度增加时,剩余极化强度和矫顽电场同时单调增加;在45nm~90nm厚度范围内,矫顽电场与厚度的关系可近似表示为Ec∝N<1.25>,这主要归因于半花菁染料LB多层膜层间较强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电荷转移(质子转移)的贡献.最后,对不同厚度半花菁LB膜的热释电系数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20~45℃的范围内,当厚度低于40层时,其热释电系数几乎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但当厚度超过40层时,其热释电系数随温度的增加而明显的增加;对于20、30层的样品,当温度变化的方向不同时(升温或降温),其热释电系数在(9~12℃)之间出现了两个峰值,亦即每个变化过程出现了一个对应的峰值,该峰值是低温下的铁电-铁电相变还是表面一级铁电-顺电相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
其他文献
光耦合器(coupler)就是一类能使传输中的光信号在特殊结构的耦合区发生耦合,并进行再分配的器件.X型耦合器又称为2×2耦合器,它具有体积小、易于集成、机械及环境稳定性好等
该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工作:其一是研究了有机材料锌-四苯并卟吩-巴豆酸-苯氧树脂的非线性吸收及光学限幅性能;其二是研究了聚合液晶材料的光折变性质.其三是研究了光致聚合物
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半导体自旋电子学(spintronics)的研究,而且研究结果表明稀磁半导体(DMS)在该领域是很好的器件应用材料,它能够很好地处理和存储信息,因为其既利用了电子电荷
古陶产地与矿料来源的探索是当前国际科技考古的前沿课题,其成果不仅可成为考古文化区系理论的基础之一,而且可为研究古代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由于制陶原
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产生了保护敏感信息的愿望。在信息时代,机构和个人更加依赖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来存储信息和交流信息,而建立在公开密钥加密技术基础上的公开密钥基础设施—
血管性血友病是常见的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研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A1域和血小板的配体GPIbα在血流拉伸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在凝血过程中的功能,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临床
该文简述了纳米材料及纳米科技的发展史,列举了纳米粉体的某些应用前景,对比了目前常用的几种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此外通过对石墨的物理性质、激光化学原理、等离子体原理及
基于Tersoff共价键公式的多体相互作用势[1]及0.4埃单壁纳米的生长条件[2],我们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我们发现两种可能的结构如(5,0)和(3,3)共存于我们的模拟中当将瀑沸石的
该文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果如下:第一,从传输损耗、吸收、二次谐波产生和光漂白特性几个方面对非线性有机分子掺杂的聚合膜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氰基团的加入对有机
该文使用Monte Carlo方法分别对约束在两个相同的平行硬壁间的对称和不对称两嵌段共聚物熔体的微相分离过程进行了模拟.首先,我们模拟了对称两嵌段共聚物薄膜的微观形态.对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