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非正式群体已有研究成果的考察,进一步澄清了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并从自我同一性理论出发,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现状,提出了群体交往对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三个影响因素。(1)就总体而言,非正式群体中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分布是不均衡的。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地位人数最多,占54.1%,然后依次是同一性延缓地位、同一性获得-权威接纳地位,前三者累计占90%,而同一性确立和同一性扩散地位比例都不到5%.这说明非正式群体中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还未完全成熟,处于正在发展阶段。(2)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交往提高了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水平。无论处于何种同一性地位的受访者都表示出有规律的群体交往对其性格品质即自我同一性产生了影响:群体交往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确定,促进其角色尝试,并形成价值定向。(3)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交往活动中有三个因素影响着自我同一性发展。从整体上说,群体交往中个体的地位、领悟群体支持以及对群体认同等因素都主要与自我同一性的地位呈正向关系。积极的群体交往,即在群体中处于核心地位、高领悟群体支持、高群体认同等,会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