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9次 | 上传用户:z2901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地区是世界上沙尘天气的高发区之一,沙尘天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论文主要通过统计、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是:西北地区大部分地方年平均沙尘日数在5天以上,50天以上的沙尘发生高频区主要集中在沙漠及周边地区。沙尘活动春季频繁,秋季较少。近46年年沙尘日数趋势总体上呈显著下降,沙尘天气高发区下降趋势更为明显。70年代中期开始由较多期跃变为一个相对较少期。当北太平洋地区位势高度偏低,青藏高原至新疆500hPa高压脊异常偏强,亚洲大陆中高纬高度场较常年偏高时,西北地区沙尘日数偏少,反之亦然。当春季太平洋海温表现为厄尔尼诺(拉尼娜)典型态时,同期沙尘日数偏少(多)。通过沙尘暴天气的天气学特点的诊断和模拟分析,找出沙尘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伴随着强冷空气的入侵,地面蒙古气旋及其冷锋的强烈发展,中尺度切变线触发了沙尘活动。强沙尘暴发生在200hPa高空急流中心前部的出口区右侧。沙尘暴发生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中,沙尘暴伴随有能量的积聚和释放过程。CUACE-Dust沙尘模式系统对沙尘天气有一定的预报能力。螺旋度反映了沙尘暴附近的动力场特征,将水平螺旋度、垂直螺旋度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为沙尘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使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更具针对性。一方面,水平螺旋度更具预报指示性,另一方面,垂直螺旋度更倾向于反映系统的维持状况和系统发展、天气现象的剧烈程度。沙尘暴区上空垂直螺旋度的垂直分布为中高层负值,低层正值。随着正垂直螺旋度的加强且高度抬高,沙尘暴发展愈强烈。从时间演变上看,水平螺旋度正值区的加强时间超前于沙尘暴的发生。研究认为,沙尘天气对环境(空气质量、酸雨、辐射)有明显的影响。春季河西沙尘发生次数与同期兰州PM10浓度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定义指数的方法来定量评估河西沙尘活动对空气质量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兰州年度(3月,4月)PM10质量浓度中的8.8%(13.9%,23.1%)是河西走廊沙尘活动向兰州输送PM10颗粒的结果。青藏高原东北侧酸雨空间分布受沙尘的影响,沙尘活动频繁地区的降水pH值基本呈弱碱性或中性。沙尘较多的春季产生酸雨的概率小。沙尘活动可以使兰州、西峰站的降水pH值增加0.7。沙尘活动期间,大气浑浊度明显增加,沙尘活动对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影响。与晴空日相比较,沙尘的散射辐射增加12.66-18.00%,净辐射下降6.68-45.79%、总辐射下降12.97-47.80%、反射辐射下降13.19-57.49%,直接辐射下降47.81-87.45%。在沙尘暴强盛期,各种辐射的强度都有显著的下降,对应的地面气温也有明显的下降。
其他文献
气候对地球上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受到愈来愈多科学家的关注。包括农作物在内的生物物候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是当今生态学、气候学和农业气象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利
利用一个气溶胶-气候在线模式BCC_AGCM2.0.1_CUACE/Aero研究了全球、东亚以及东亚之外人为气溶胶排放总的效应对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影响以及东亚夏季风系统对1850-2000年不同类
本文首先利用NASA Terra和Aqua卫星MODIS气溶胶产品,分析了亚洲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点,发现东亚与南亚两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年际变化类似,季节变化有所不同
资料同化是数值天气预报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观测资料的增多和观测质量的提高,资料同化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依赖于对背景场和观测场不确定信息的描述上,集合卡尔曼滤波方
卫星探测资料具有资料较为一致,覆盖面积较广,时空分辨率较高的特点,如何利用资料同化来提取卫星探测资料中的有效观测信息,弥补常规观测网时空分辨率的不足,提高中尺度的数值预报
本文利用2001-2008年广州市南沙区气象局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和相对较长时间跨度、8年完整的逐时风向、风速自动气象站资料,建立了一套自动气象站数据处理方法和海陆风分离与判
本文首先利用中国地区122个辐射观测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中国地区地面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选取其中时间序列超过40年的55个站点,基于这些站点资料对中国地区1961-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