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关于就业能力研究的文献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热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能力理论的研究内容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到了21世纪之后,就业能力理论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但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各领域学者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也不完全一致。受国外研究的影响,面对我国高校就业政策的调整和大规模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国理论界也开始逐渐关注就业能力理论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引入西方学者概念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予以补充。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对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尚属初始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等教育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毕业生在就业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同时,用人单位对所接收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也对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侧重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以河北省为例,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从就业能力理论入手,具体阐述了就业能力理论的发展历程、国内外专家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和构成的分析,并以此作为研究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概念及构成的基础。其次,本文在理论上分析并界定了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为了使所界定的概念与构成要素更加科学合理,本研究运用了专家调查法,通过发放关于就业能力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收集各位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专家意见,经过分析和整理,确定了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定义和构成要素,为调查研究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现状和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再次,为确保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以问卷的形式,对河北省范围内用人单位和近三年在河北省工作的高校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当前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另外,通过本科生对高校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的评价,总结出本科院校在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调查、分析研究的结果,针对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提出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策:在教育影响方面,建议高校改革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与实践教学,强化全程化就业指导;教师方面,建议加强教师培养,提高专业教师修养和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学生方面,建议加强对学生沟通表达的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