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f38966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的规律,寻求应对这些影响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实现新媒体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活动的良性互动,并促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和科学发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定性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这四种研究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完整清晰地阐述了新媒体和价值观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然后客观辩证地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消极影响,紧接着理性深入地探究了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积极、消极影响的原因,最后正本清源地提出了加强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引导的对策。研究发现,新媒体主体平等性、意见多元性、信息交互性分别使大学生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呈现出个性化、多维化和自我调适特征。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上述积极影响,是因为新媒体的基本特征高度契合大学生的群体特质;新媒体的丰富功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正当需要;新媒体的文化模因积极建构大学生的价值意识。研究还发现,新媒体内容庞杂性、终端私密性、空间符号性分别使大学生价值认知、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呈现出碎片化、失范化和失真化特征。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上述消极影响,是因为新媒体的运行方式严重干扰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新媒体的虚拟活动深度异化大学生的现实活动;新媒体的拟态环境严重扰乱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为加强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本文提出了几点对策,即通过创新新媒体精神资源的传播方式和掌握新媒体精神资源的传播技巧,有效利用新媒体精神资源,为正确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提供保障;通过加大新媒体文化环境的监管力度和推动新媒体文化环境的自我更新,大力净化新媒体文化环境,为积极建构大学生价值意识预设前提;通过提高新媒体教育话语的评价水平和增强新媒体教育话语的人文关怀,加快构建新媒体教育话语,为切实提高大学生正确价值认同夯实基础。
其他文献
自辛亥革命来,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共经历了三次有深刻意义的社会转型。首次是辛亥革命,它终结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重大课题。在全球化时代,传统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围绕如何在全球化视域下解读马克思法哲学的问题,试图构建一
本文从林改中的科技下乡概念厘定入手,通过对广义科技下乡的阐述,界定林改中的科技下乡主要涉及的不仅仅是林业技术,而且包括林业法规及政策的普及、林改方案制定及其实施过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WTO框架下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使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更易具有跨国性,而这一背景下所产生的“涉外产品责任”案件也是屡见不鲜、备受关注。为此,许多国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互相渗透与交流越发的频繁,尤其是不同国家的价值理念进入大众的视野,使得与自我现有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世界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