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腹针对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不同时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Brunnstrom分期分别收集软瘫期患者和痉挛期患者各35例,再利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治疗组腹针组与对照组传统针刺组,由于观察过程中有7例患者脱落,最后进入实验的共63例患者,其中软瘫期治疗组17例,对照组17例;痉挛期治疗组15例,对照组14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I指数、SS-QOL评分的变化。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比较软瘫期和痉挛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提示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软瘫期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痉挛期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软瘫期治疗组在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优于对照组。2.Barthel指数(BI)比较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前后的差值,软瘫期患者和痉挛期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软瘫期和痉挛期患者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这说明两个时期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软瘫期与痉挛期疗效无明显差别。3.Fugl-Meyer(FMMS)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软瘫期和痉挛期患者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软瘫期和痉挛期患者治疗后的患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软瘫期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后提示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软瘫期采用腹针疗法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优于传统体针疗法。4.SS-QOL评分软瘫期和痉挛期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及发病3个月时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软瘫期和痉挛期患者同组治疗前分别与治疗后、发病3个月时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与发病3月时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这说明软瘫期和痉挛期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腹针对治疗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软瘫期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主要表现在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但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与传统针刺组无明显差别,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