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满足在大功率激光、航空航天、大型计算机等各类大功率发热元件的散热需求,池沸腾、微槽冷却等不同相变冷却技术被学者研究并应用于实际,其中喷雾相变冷却技术由于换热能力出众、工质使用量少和使用空间紧凑等特点,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研究,已有实验表明用水为工质进行喷雾相变冷却,能获得高达1000W/cm~2热流密度的冷却能力,但是在常压下其换热面温度已超过100℃,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局限。为了在高热流密度下使得喷雾冷却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文采用压力双喷嘴来雾化冷却工质液氨,并采用加热棒作为模拟热源,研究了喷雾相变冷却的传热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换热面表面性状的改变,进一步强化喷雾相变的传热能力。通过可视化实验研究,分析了压力、流量、表面性状等因素对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在探析喷雾相变传热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微槽扩展表面、多孔表面和复合型表面等的传热特性和强化机理,为最终的实际运用奠定实验基础。本文首先对光滑表面进行喷雾冷却实验研究,分析了其传热特点和发生机理,并作为后续各类强化表面传热性能的对比表面。研究了具有微槽结构强化表面喷雾冷却的传热特性,实验研究了不同尺寸槽间距和槽高以及流量、压力等因素对微槽传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具有高温烧结的多孔表面进行氨喷雾冷却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烧结粒径和流量的变化对多孔表面换热影响。此外,对光滑表面进行电化学腐蚀,通过调节电压的大小,在其表面上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度,研究了电化学腐蚀表面的喷雾冷却传热特性。进一步研究了亲、憎水表面对喷雾相变冷却传热性能的影响。最后,在微槽表面上烧结厚度较薄的多孔层,研究了复合型表面下的喷雾相变冷却的传热特性,分析了工质在不同饱和压力下、不同孔隙率以及流量等因素对喷雾相变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各类强化表面的氨喷雾相变冷却实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当保持其他参数不变时,随着槽间距尺寸增加,微槽的槽道数量增加,Bo数增加,表面张力的影响增加,实验发现,当槽间距减小到0.5mm,在热流密度为310W/cm~2,流量为11.4kg/h的时候,换热系数达87570W/(m~2·K),相对于光滑表面的换热系数65205W/(m~2·K)增加了34%;槽高尺寸增加,微槽对液膜影响加剧,液膜减薄,换热能力增加,但槽高増加的同时带来肋顶与低端的温差加剧,导热热阻增加,对于流量为11.4kg/h时候,槽高为1mm微槽表面表现最佳。②具有多孔微结构的表面不但能有效的增加表面积,而且合适的微孔能为核态沸腾创造条件,在流量为11.4kg/h(0.0155m~3/(m~2s)),热流密度为310W/cm~2的时候,换热系数为124159W/(m~2·K),相对于光滑表面增加了90%;随着烧结粒径的减小,毛细作用力增强,汽化核心数的增加和毛细力的共同作用使得沸腾起始点提前,有效降低了沸腾的过热度;随着流量的增加,在相同过热度下可以达到更高的热流密度,当流量增加到13.4kg/h(0.0181m~3/(m~2s))时,换热系数最高达到147503W/(m~2·K)。③采用电化学腐蚀的表面,随着腐蚀程度的加剧,能产生不同数量的微米级潜在汽化核心,对于高度腐蚀表面在热流密度为310W/cm~2,流量为11.4kg/h时候,换热系数为79290W/(m~2·K),相对光滑表面增加了22%;在热流密度为310W/cm~2,腐蚀最高的表面相对腐蚀最低的表面,换热系数增加了18%。④具有多孔层的微槽表面(双重强化表面)不仅增加了换热面积,也使得潜在的汽化核心数显著增加,使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当流量在11.4kg/h,热流密度为310W/cm~2时候,换热系数达137772W/(m~2·K),相对于光滑表面增加了111%;通过适当的增加孔隙率能增加多孔层中的空隙空间,减小了多孔层内部的流动阻力,有利于使得受热产生的气泡更快的逸出,有利于核态沸腾的持续、稳定的进行,在热流密度为340W/cm~2,流量为11.4kg/h的时候,孔隙率为42%的换热系数比孔隙率为27%的表面增加了16%;环境压力升高到3.7bar时候,热流密度在50W/cm~2至340W/cm~2时候,表面温度升高到8℃至17℃之间,符合散热元件实际工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