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诗为例论中国古典诗词中静态与动态描写的翻译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xuesen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歌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来都不曾被人遗忘过,而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代之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使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词人用优美隽永的诗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而如何将唐诗翻译得更加优美,动静相宜,符合读者的审美情趣,也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为依托,借鉴了理论中的语境顺应、结构顺应以及动态顺应等理念,同时运用许渊冲等翻译名家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探讨唐诗的翻译。顺应论是维索尔伦提出的语用学概念,在顺应理论的框架下,语言的使用是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适应性三个特征,由此引申到翻译领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译者在翻译原作时,要考虑多种译本的可能性,即高度灵活地根据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选择和翻译,以便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使目的语读者明确地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中心思想。文中通过对唐诗进行举例说明,对不同译本进行分析对比的方式,探讨唐诗中动态与静态描写的翻译方法,以求尽可能完整并且完美地向读者展示唐代古典诗词的魅力,并达到促进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在翻译方法上,根据顺应理论的要求,译者应该首先透彻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深刻意蕴,创作译本的同时应在内容和结构的层次上不断地比较,创作出的译本要能够适应读者的心理需要。因此,就唐诗的动静描写而言,翻译方法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或者几种,而是应该不断尝试,直到译本可以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通过对各个译本以及各种翻译策略的分析与比较,本文充分地证明了诗歌是可译的,并且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为传播中国古典文化提供了可行的翻译方法。
其他文献
斐济群岛共和国土地与矿产资源部部长Netani Sukanaivalu近日向中国Aurum开发有限公司颁布土地租赁合约,允许该公司在斐济Bua省的北部Nawailevu地区进行铝土矿勘探与开发。
<正> 自1987年6月起,作者在法国工作期间,了解了些西欧国家的麻醉复苏学科的现状。现将有关全身麻醉药物进展摘要介绍如下。一、静脉麻醉药全静脉麻醉是单独凭借静脉注射药物
为获得低室温电阻率的PTC材料,以草酸为沉淀剂,采用液相包裹法制备了NiC2O4&#183;2H2O/BaTiO3前躯体,并由其热分解制得Ni/BaTiO3基陶瓷复合材料.对该复合材料的研究表明,在还
多模态理论是近年来起源于西方的重要语言学理论,自创立以来,被广泛应用于话语分析,形成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该理论将话语分析引入了视觉领域,大大拓宽了语言学研究的视角。口
博物馆通过讲解员与观众沟通,传达展示的内容、文化知识。讲解员的专业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形象和社会宣传的效果。文章探讨博物馆讲解员的职业修养和提升,对博物馆讲
在当今社会微商是大学生的创业首选,但大学生的创业之路困难重重.所以本次调查以嘉兴学院为例,主要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了解大学生对微商创业的认知以及
探讨农户行为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间的作用机理,对于构建农户参与式的乡村规划理念,优化乡村三生空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乡村三生空间是农户经济社会活动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