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歌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来都不曾被人遗忘过,而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代之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使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词人用优美隽永的诗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而如何将唐诗翻译得更加优美,动静相宜,符合读者的审美情趣,也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为依托,借鉴了理论中的语境顺应、结构顺应以及动态顺应等理念,同时运用许渊冲等翻译名家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探讨唐诗的翻译。顺应论是维索尔伦提出的语用学概念,在顺应理论的框架下,语言的使用是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适应性三个特征,由此引申到翻译领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译者在翻译原作时,要考虑多种译本的可能性,即高度灵活地根据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选择和翻译,以便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使目的语读者明确地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中心思想。文中通过对唐诗进行举例说明,对不同译本进行分析对比的方式,探讨唐诗中动态与静态描写的翻译方法,以求尽可能完整并且完美地向读者展示唐代古典诗词的魅力,并达到促进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在翻译方法上,根据顺应理论的要求,译者应该首先透彻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深刻意蕴,创作译本的同时应在内容和结构的层次上不断地比较,创作出的译本要能够适应读者的心理需要。因此,就唐诗的动静描写而言,翻译方法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或者几种,而是应该不断尝试,直到译本可以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通过对各个译本以及各种翻译策略的分析与比较,本文充分地证明了诗歌是可译的,并且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为传播中国古典文化提供了可行的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