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曼在中国的译介历程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yuqi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 ),他的代表作《草叶集》,虽然在初版时并没有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却在今天的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惠特曼是最早被世界承认的美国作家之一,中国对惠特曼及其作品的译介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八十多年以来,惠特曼的译介潮起潮落,到如今,他的译介与研究虽然并没有像“五四”时期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样出现过高潮,但仍然一直有人对他进行研究。我们对惠特曼这部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史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总结惠特曼在中国研究的得与失,并能从某些侧面看其对中国诗人的影响。本篇论文以译介学为理论基础来考察八十年来惠特曼在中国的译介史,并分别从文学接受和翻译研究的角度,用历时和共时的方式分析他的译介特点与重点,从而揭示惠特曼译介过程,并探讨与之关联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本篇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文的理论根据与文章的结构。指出翻译史研究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从历史与文学角度探讨惠特曼在中国诗歌发展上的价值,从而说明文学史上对惠特曼及其作品形象译介研究的重要性,证明本文的写作价值和意义。第一章是对惠特曼得译介历史的回顾,分两个时期进行介绍,解放前(1919~1949)与解放后(1950~2003),并对各个时期的译介特点加以分析。第二章主要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分析惠特曼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以平行研究的方法来阐释惠特曼的诗歌是如何与中国诗歌发展相互呼应的。第三章从翻译中社会文化的介入对惠特曼在中国的译介史进行分析。正如勒维弗尔所说,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也不是在真空中接受的,通过关注翻译中社会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对翻译的选题以及翻译策略的影响,来考察译者、读者市场以及资助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互动作用。论文的最后借用接受美学的原理阐释翻译文学的接受。 1<WP=4>结束语部分是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通过对惠特曼译介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惠特曼的译介与接受过程是曲折变化的,文学是不断被人阐释的,因而文学的形式以及文学作品的地位也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市场经济与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的压力下,某些文学体裁有可能会被挤到边缘。由于惠特曼的译入是伴随着中国新诗的发展而走入中国的。随着近来对新诗草创时期借鉴国外文学的功过评析,作为诗人的惠特曼,其作品的译介也就难以像以往那样受到推崇,这种现象也可以成为研究者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其他文献
顾客满意度是市场经济竞争的产物,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它已成为衡量全面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水准,文章以构建了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的商场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概念模
2000年,我国在经过两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已经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建设与
潍坊市是我国最早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区之一,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的组织形式,把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新型
钯复合膜在超纯氢气纯化及燃料电池氢源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但是,钯复合膜化学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商业化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比如在氢气混合气中,微量H2S气体可
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劳动力资源的再分配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迫切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大势所趋。认真分析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
本文主要探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作用。将作业成本法和价值理论结合起来讨论是本文的创新点。 在第一章里,笔者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介绍了研究的主要
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函数模型论证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隐性知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是隐性知识创新过程,其中组织学习方式和公司能力的提升在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过
本文探讨了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研究中运用透镜研究等非介入性实验方法,进一步验证规范分析发现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行为动机,并对我国注册会
笔者提出变形、变形观、变形文学三命题,以期对古代文学思想史研究有所创新。本文对变形观进行纵向的深度溯源,并以变形文学为平台,进行横向的分析研究,力图达到对变形观的准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