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甲壳动物具有独特的内分泌调节系统,调控包括性别分化、生长和蜕皮等生理过程。研究表明,甲壳动物的“眼柄—促雄性腺(androgenic gland,AG)—精巢”内分泌轴在雄性性别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除了对AG分泌的胰岛素样促雄性腺激素(insulin-like androgenic gland hormone,IAG)在雄性性别分化中的功能研究已经比较多以外,该内分泌轴调控过程中其它关键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壳动物具有独特的内分泌调节系统,调控包括性别分化、生长和蜕皮等生理过程。研究表明,甲壳动物的“眼柄—促雄性腺(androgenic gland,AG)—精巢”内分泌轴在雄性性别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除了对AG分泌的胰岛素样促雄性腺激素(insulin-like androgenic gland hormone,IAG)在雄性性别分化中的功能研究已经比较多以外,该内分泌轴调控过程中其它关键因子还研究较少,甲壳动物性别分化的机制亟待深入研究。同时,甲壳动物的生长过程具有性别二态性,雌雄个体大小差异显著。因此,作为甲壳动物的代表物种,开展对虾性别分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本论文针对对虾“眼柄—AG—精巢”内分泌调控轴几个关键分子开展研究,鉴定了IAG受体、调控IAG基因的CHH家族神经肽及其受体,系统研究了它们在对虾雄性性别分化中的功能。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对虾“眼柄—促AG—精巢”内分泌轴调控过程和雄性性别分化机制的基础理论,也为发展新型的对虾单性化技术提供了新的线索。论文主要的研究进展如下:1.克隆了中国明对虾促雄性腺激素受体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命名为FcIAGR。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其是酪氨酸激酶受体,属于胰岛素受体家族,具有胰岛素受体家族保守的结构域,包括两个L结构域、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三个FN-III结构域、一个跨膜结构域、一个酪氨酸激酶结构域。FcIAGR基因主要在AG和精巢中表达。精巢原位杂交结果表明,FcIAGR基因在次级精母细胞以及精细胞中均有表达。荧光共定位和酵母双杂交实验显示,Fc IAGR可以与中国明对虾IAGs(FcIAG1和FcIAG2)相互作用。使用RNA干扰(RNAi)技术敲降FcIAGR基因的表达后,次级精母细胞向精细胞发育的过程受阻,表明FcIAGR基因参与了精子发生。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对虾雄性性别分化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鉴定了两条凡纳滨对虾雌雄个体差异表达的CHH基因(LvCHH4751和LvCHH4752)。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它们都属于CHH家族I型蛋白,包含信号肽、前导肽、成熟肽,保守的二盐基切割位点(KR)和酰胺化位点(GK)。LvCHH4751和LvCHH4752基因主要在雌雄个体的眼柄和性腺表达,且在雄性个体眼柄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性个体。原位杂交的结果表明LvCHH4751和LvCHH4752基因均分布在眼柄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中。使用RNAi技术分别敲降LvCHH4751和LvCHH4752基因的表达后,均引起凡纳滨对虾IAG(LvIAG)基因表达量的显著升高。雄性对虾注射LvCHH4751或LvCHH4752重组蛋白后,LvIAG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LvCHH4751和LvCHH4752可以负调控LvIAG基因的表达。3.鉴定了一条凡纳滨对虾鸟苷酸环化酶的cDNA序列,命名为LvGC。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其是一次跨膜受体,具有受体鸟苷酸环化酶的保守结构域,包括胞外的配体结合结构域、胞内的蛋白激酶结构域和鸟苷酸环化酶催化结构域。LvGC基因主要在雌雄个体的神经组织中表达,在雄性眼柄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性。亚细胞定位显示,LvGC是膜蛋白。使用RNAi技术敲降LvCHH4751或LvCHH4752基因的表达后,LvGC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在雄性对虾中注射LvCHH4751重组蛋白后,神经组织中LvGC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在雄性对虾中注射LvCHH4752重组蛋白后,眼柄和神经组织中LvGC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酵母双杂交实验证明,LvGC与LvCHH4751和LvCHH475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使用RNAi技术敲降LvGC基因的表达后,LvIAG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以上结果表明,LvCHH4751和LvCHH4752可能通过与其受体LvGC相结合,抑制LvIAG基因的表达。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对虾“眼柄—AG—精巢”内分泌轴调控雄性性别分化的机制提供的重要证据。
其他文献
海草是一种在全球温带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海洋被子植物,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生态系统并称为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川蔓草(Ruppia sp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滨海、瀉湖、盐沼地等浅水水域中的海草,承担着栖息地构建与水体-沉积物环境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包括川蔓草在内的众多海草在世界范围内正已惊人速度衰退。本研究调查了我国温带地区川蔓草属分布现状
本论文采用流式细胞术对热带西太平洋海山区(雅浦、马里亚纳、卡罗琳和麦哲伦海山)超微型浮游生物(超微型自养浮游生物:聚球藻、原绿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异养原核生物:低核酸和高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和浮游病毒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其分布的可能因素。分别对冬季(雅浦海山)、春季(马里亚纳海山)、夏季(卡罗琳海山)、秋季(卡罗琳海山)超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
弧后盆地是海底岩浆作用和热液活动发育的重要场所,厘清弧后盆地岩浆系统的特征及规律对于充分认识弧后盆地的地质演化、热液系统的热-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冲绳海槽是发育在亚洲大陆东缘的一个新生弧后盆地,以高热流、多热液活动和岩浆活动为特征,并且广泛出露酸性火山岩。因此,冲绳海槽是研究弧后盆地岩浆系统的理想场所。本学位论文以冲绳海槽中段伊平屋北海丘(T3和T6)和伊平屋脊(T5-2和C11)的安山岩和流纹
异尾类是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异尾下目(Anomura)的所有物种的统称。2017年-2020年期间,环南海近海区域及周边4个国家,23个区域,59个采样站位区域采集异尾类标本1300余号,共鉴定出异尾类生物3总科7科24属74种。进行了全部种类原色形态照片采集,使用特征细节影像图替代传统形态线图,并采集部分种类生境原位照片。对68个已记述的种类进行了形态特征
浮游有孔虫B/Ca比值主要受控于海水pH,可作为重建过去碳酸盐化学的替代性指标,进而为探究地质历史时期大气pCO2和全球碳循环提供依据。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除已确定公式或方法的浮游有孔虫种外,浮游有孔虫B/Ca分配系数KD的主控因素是海水温度还是[CO32–]仍具有不确定性,溶解作用也可能会影响浮游有孔虫的B/Ca比值。为了提高我们对于浮游有孔虫B/Ca古海洋代用指标的理解,本文测量了热带西太平
上层海洋是海洋运动以及大气和海洋之间进行动量,热量和水气交换的主要场所。湍流引起的垂向动量、热量及物质的混合是上层海洋的重要物理过程。研究上层海洋的垂向湍流混合及其影响要素对海洋运动以及气候变化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垂向动量、热量及物质的混合系数是海洋动力数值模式中动量、热量及物质垂向混合强度的指标。由于海洋动力数值模式时空分辨率的限制,模式的空间网格和时间步长的精度不能分辨湍流尺度的运动,需要通
黑潮入侵南海是一种发生于吕宋海峡附近的重要物理现象,它对于南海东北部各尺度的动力过程均有着很强的调制作用。本论文主要基于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ROMS)海洋模式以及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方法,从最优前期征兆(OPR)和最快增长初始误差(OGIE)两个角度研究了黑潮入侵南海的可预报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黑潮入侵南海的最优前期征兆位于吕宋海峡南部的海洋上
本论文通过调查东海陆架区、渤黄海海区及桑沟湾海区不同生物地理分布类型砂壳纤毛虫的分布模式,探究不同季节各生物地理分布类型砂壳纤毛虫(近岸型、暖水型、北方冷水型)在中国近海的交汇情况,以及海流、水团等物理因素对其交汇情况的影响。东海陆架区主要为暖水型和近岸型砂壳纤毛虫的交汇。暖水型砂壳纤毛虫垂直分布模式为斑块状,通常有1-3个丰度极大值,所有断面暖水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高值区(丰度极大值的1/3)形成
寄生性甲藻阿米巴藻(Amoebophrya)是一类营寄生营养方式的真核生物,广泛寄生于甲藻类、纤毛虫类、放射虫类等浮游生物,在全球各大洋寡营养水体和近海富营养水体环境中普遍存在。近年来,阿米巴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作用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成为国际上海洋微型生物研究的新兴热点之一。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这类寄生性甲藻在我国近海海域广泛存在;然而,由于难于建立实验室培养体系,目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