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异尾类是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异尾下目(Anomura)的所有物种的统称。2017年-2020年期间,环南海近海区域及周边4个国家,23个区域,59个采样站位区域采集异尾类标本1300余号,共鉴定出异尾类生物3总科7科24属74种。进行了全部种类原色形态照片采集,使用特征细节影像图替代传统形态线图,并采集部分种类生境原位照片。对68个已记述的种类进行了形态特征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尾类是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异尾下目(Anomura)的所有物种的统称。2017年-2020年期间,环南海近海区域及周边4个国家,23个区域,59个采样站位区域采集异尾类标本1300余号,共鉴定出异尾类生物3总科7科24属74种。进行了全部种类原色形态照片采集,使用特征细节影像图替代传统形态线图,并采集部分种类生境原位照片。对68个已记述的种类进行了形态特征的再描述。对6个中国海域新纪录种:条纹长眼寄居蟹Paguristes runyanae Haig&Ball,1988,紫腕长眼寄居蟹Paguristes gonagrus H.Milne Edwards,1836,红掌真寄居蟹Dardanus brachyops Forest,1962,海德里寄居蟹Pagurus hedleyi Grant&Mc Culloch,1906,混乱仿寄居蟹Paguropsis confusa Lemaitre,Rahayu&Komai,2018,斑点劳铠虾Lauriea punctata Macpherson&Robainas-Barcia,2013进行描述。记录了所有种类的形态特征、雌雄差异,补充地理分布及生境信息,并以真寄居蟹属为例探讨了颜色特征在基于形态分类中的重要作用。使用线粒体16S r RNA基因探讨了瓷蟹科、寄居蟹总科和异尾下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对瓷蟹科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岩瓷蟹属不具备单系性;对寄居蟹总科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寄居蟹总科从对称型寄居蟹向不对称型寄居蟹进化;对异尾下目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支持了异尾类演化的“Hermit to King”路线,证明了辉虾总科、拟刺铠虾总科等科在异尾类分类系统中的合理性;补充了中国南海异尾类生物的DNA条形码数据信息。本研究为异尾类的物种鉴定和系统地了解南海海域甲壳动物的区系特点及其在印度-太平洋海域的地位和生物多样性格局以及十足目甲壳动物长尾类与短尾类之间的演化模式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天然产物因其新颖的化学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在新药研发中被赋予独特的地位。深海(>1000 m)通常具有高压、无光等环境特点,局部具有冷泉、热液等极端环境,深海微生物具有与深海环境相适应的独特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蕴含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资源,具有独特的生物功能。本论文从不同海域和水深的深海沉积物及动物样品中分离获得137株真菌,经小试培养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结合化学和生物学指标以及文献调研,最终选取4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Marine Macrozoobenthos)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口邻近海域受到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剧烈的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属于生态敏感区域,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均有重要意义。另外,长江口邻近海域时常发生季节性的氧亏损事件,但目前少有针对该海域轻度氧亏损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影响的系统性研究。本论文以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为
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 platifrons曾用名:Bathymodiolus platifrons)是西北太平洋常见的深海大型化能营养生物,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贻贝科、深海偏顶蛤亚科。在冲绳海槽的多处热液区,日本相模湾的冷泉区,以及我国南海冷泉区等多个还原性生境中均有其广泛分布,是这些热液/冷泉生态系统中优势的大型生物。平端深海偏顶蛤的最显著特点是以体内共生菌化能合成的有机物
近二十年来,水母类在全球多个海域出现暴发现象,暴发的数量和频率都呈增加态势。由于水母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并且对食物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水母对海洋食物网的影响非常大。其暴发危害着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母种类之一,在我国长江以北海域广泛分布,是我国近海经常暴发的灾害水母种类之一。为了调查沙海蜇在中国近海浮游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地位,了
真核微生物包括原生生物和单细胞真菌,有关其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存在巨大争议。相较水体,海洋沉积物中孕育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真核微生物群落,然而由于方法学的局限,对海洋底栖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的研究十分稀少,对其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多样性分布格局尚缺乏认知。本论文针对如下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环境条件、纬度梯度和水深梯度等如何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真核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本文首先研究了
近年来水母暴发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对滨海旅游业、渔业、沿岸工业和海洋生态系统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水母暴发受到理化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综合控制,前人对理化环境的研究较多,而对生物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钵水母纲水母生活史比较复杂,具有典型的世代交替特性,包含有性的浮游型水母体阶段和无性的底栖水螅体阶段,碟状体是两种世代进行交替的转换环节,水螅体阶段和碟状体阶段统称为幼体阶段。水螅体的数量及
海草是一种在全球温带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海洋被子植物,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生态系统并称为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川蔓草(Ruppia sp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滨海、瀉湖、盐沼地等浅水水域中的海草,承担着栖息地构建与水体-沉积物环境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包括川蔓草在内的众多海草在世界范围内正已惊人速度衰退。本研究调查了我国温带地区川蔓草属分布现状
本论文采用流式细胞术对热带西太平洋海山区(雅浦、马里亚纳、卡罗琳和麦哲伦海山)超微型浮游生物(超微型自养浮游生物:聚球藻、原绿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异养原核生物:低核酸和高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和浮游病毒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其分布的可能因素。分别对冬季(雅浦海山)、春季(马里亚纳海山)、夏季(卡罗琳海山)、秋季(卡罗琳海山)超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
弧后盆地是海底岩浆作用和热液活动发育的重要场所,厘清弧后盆地岩浆系统的特征及规律对于充分认识弧后盆地的地质演化、热液系统的热-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冲绳海槽是发育在亚洲大陆东缘的一个新生弧后盆地,以高热流、多热液活动和岩浆活动为特征,并且广泛出露酸性火山岩。因此,冲绳海槽是研究弧后盆地岩浆系统的理想场所。本学位论文以冲绳海槽中段伊平屋北海丘(T3和T6)和伊平屋脊(T5-2和C11)的安山岩和流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