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中国四川地震的相关报道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mei_z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都选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作为分析的文本,却极少采用体育新闻、娱乐新闻、自然灾难新闻等来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灾难性新闻语篇为分析对象,以期对现有的批评性新闻语篇分析做个补充。本文以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的特大地震为背景,以《纽约时报》、美联社和《洛杉矶时报》这三家新闻媒体对此次地震的相关报道为样本,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来看美国媒体是如何对中国的自然灾难进行报道的,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话语把权力阶层的意识形态隐藏于新闻语篇之下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美国媒体对此次地震事件的报道,来论证主观性同样存在于貌似"中性"的灾难性新闻语篇中,并揭示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采用了费尔克劳(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和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费尔克劳在1992年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描写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阐释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解释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在描写方面,从及物性、词汇分类、转换(名词化、被动化)、情态、互文性(被转述话语的来源、转述方式及铺垫)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在阐释和解释方面,从政治、历史、文化等角度为新闻语篇中的描写方面所做的选择和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寻求解释。 研究发现,灾难性新闻实际上并非人们所认为的"中性"新闻,同样可以作为权力阶层意识形态的载体。《纽约时报》、美联社、《洛杉矶时报》对中国四川地震的相关报道都或多或少存有偏颇,并非单纯客观地对地震事件本身进行报道,而是将其与其它因素联系起来,意图透过地震事件来塑造中国的负面形象。这与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意识形态差异以及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论文最后提出,对于各类新闻语篇,读者应该培养批评性意识,学会用批评性思维去阅读。
其他文献
《诉讼笔录》,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成名作,当年获得勒诺多奖。小说主人公亚当波洛,和其他小说中的传统人物不同。表面上,他像原始人一样生活:他整天游荡,生活极其
当前,农民进城务工后,承包土地往往采取流转形式交由他人管理,通过流转增加收入.随着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承包土地的散户农民面对大规模农业生产往往力不从心,一些农业公司瞄
期刊
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对于农民、农场主、农机专业户及农机作业组织,因购置或者更新必备农机设备而给予的补助.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农机购置补
复译或重译,指的是对原作的重新翻译,再次翻译。在文学翻译中,经典作品的复译现象极为普遍,这不仅表现在复译作品数量上的增加,还表现在文学界和翻译界关注并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越
期刊
走过漫长的“申奥”过程,中国终于赢得了一次与世界进行“视觉对话”的机会,而电视是视觉文化的代表。对中国电视业来说,北京奥运给中国电视带来了一次全面提升实力、走向国
期刊
期刊
随着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全国各地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新型林地经营模式,林农作为林业经营的主体,探索林农林地经营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机理,对深化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