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公共形象与所承载的大众情感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bd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雕塑是坐落在城市公共领域的非功能性建筑。它在公共空间中起着美化城市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显现城市文化,展现风土人情,诉说历史故事等的责任。公共雕塑的形象应该考虑到群众的审美能力,而所表达的情感则应该立足于公众。在公共雕塑建设进程中不能忽略人民群众情感在公共领域范畴的影响力。同时公共雕塑有着构建公共文化精神和延续艺术作品生命的作用,是城市文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雕塑有着能使城市建筑面貌和城市标志物联想起来的功能,在国内外许多著名城市都能看到利用这种特殊功能传播城市文化形象与内涵的例子。特别当今经济高速发展,如何充分利用公共雕塑功能建立城市形象是个热点问题。社会问题突出的时代,雕塑家们能敏锐察觉到公共雕塑所带来的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更为多元化的诉说方式,通过艺术创作手段把大众情感在雕塑的公共形象上完美物质呈现,使人可以从雕塑的外在面貌看城市具体内涵。公共雕塑在建国以后蓬勃发展,借鉴了大量国外雕塑发展历史经验与规划理念,使得创作内容更为丰富,创作形式更为多变,特别是观念的加入使得人们关注焦点和思考方式有所改变,这些都是相当值得探讨。  本文通过对公共雕塑表达语言的分析,从而厘清雕塑大众情感与公共形象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此来分析在公共领域的的建设上雕塑所起的作用。在公共雕塑情感表达过程中,雕塑形象的内容、细节、题材等的不同选择使得情感表达呈现不同面貌。公共形象在这些可变元素中抽取,使这些元素变成情感的外在体现。对公共雕塑当代内涵与特殊背景的挖掘,以雕塑公共形象与大众情感之间联系的这条脉络,探讨出公共雕塑在发展上的可能性,以了解公共雕塑塑造应该具备的因素及思考内容。
其他文献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音乐与视觉和空间无关。事实上,音乐在作用于人的听觉的同时也能够使人产生空间感。视唱练耳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迅速
期刊
期刊
期刊
2011年1月17日,在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纽约时报广场,多块大屏幕同时播出了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之人物篇。这部形象片的播出迅即引起了海内外媒体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大家普
通过建立一套适应露天矿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把安全生产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使全矿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变化.
期刊
通讯技术、通讯机器的发展和三网融合促进了数字版权产业环境的变化,数字内容产业一越成为国际性的支柱产业。不过,由于数字内容通过各种数字技术能够被轻易、低价地复制、修改
本论文从对吕敬人和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书籍设计理念的比较分析入手,研究吕敬人书籍设计理念中的“亚洲视觉”特性。通过对“亚洲视觉”特性的来源、形成和表现等方面分析吕敬
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媒体由于对“工具”和“喉舌”性质的片面理解,将严肃的新闻灌输给受众,背离了新闻服务受众的基本规律。民生新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传统新闻造成了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