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煤矸石,煤矸石露天堆放,侵占大量土地,严重破坏矿区生态环境。如何利用生态的、可持续性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煤矸石废弃地的景观重建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恢复生态学、景观设计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对义马北露天矿煤矸石废弃地进行生态景观再生规划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义马北露天矿煤矸石山土壤理化性质调查结果分析,随着排矸年限的增加,土壤的水分、孔隙状况有较大的改善,保水性能逐渐增加,通气状况逐渐变好。485平台的各个指标基本接近420或430平台。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形成过程和熟化培肥过程的一个指标,420、430和485等3个平台的PH值已接近中性范围,而470、480平台的土壤偏酸,滑坡带处尤为明显偏酸。2.研究区域的矸石山植被由43种植物组成,隶属于19科35属。从生活型看,其植被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共计36种,占83.72%,其中1-2年生草本植物16种,占37.21%;木本植物仅6种,占13.95%(多为亚灌木或灌木的幼苗);藤本植物1种,占2.33%。所有的36种草本植物皆为耐贫瘠的杂草,说明了杂草对于该类基质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人工播种这些杂草将有利于废弃地的植被恢复。3.按停止排矸年限,结合土壤的养分状况把立地类型划分为4种类型:485平台处矸石山,滑坡带处矸石山,470平台、480平台处矸石山,420平台、430平台处矸石山。在进行规划时,将园区划为高效农业示范区、放牧区、生态休闲区、生态林游憩区、特色养殖区、生态度假区、现代农业生产等七个功能分区。4.尝试提出生态景观设计的具体手法和技术措施:以山体整形工程为基础,规划中强化场所特质文化、合理运用废弃地特有元素符号、植物造景遵从植被恢复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