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抗战文学中的英国形象体现了老舍作为一名抗战时期的文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国民性题旨探讨的深化。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着重分析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互动关系,在勾勒老舍战前、战时作品中英国形象的同时,重点论述老舍抗战时期作品中的英国形象特征。老舍战前作品中的英国形象大多来源于他在英国伦敦时期的深切感受,呈现出多面性特征。老舍一方面赞扬英国国民性中的闪光之处:正直认真、勤劳独立、理智进取、重视知识,以及讲秩序和强烈的国家观念;另一方面,对英国人身上的偏狭和种族歧视表示厌恶。正如老舍所说,早期,他关注英国旨在“比较中英两国的国民性”,其目的是要借鉴英国国民性的优点,促使中国国民性得以改造。战前,老舍以他在异域获得的文化精神体验做镜子,在“他者形象”的塑造中反观中国社会生活、反思中国文化,对战时英国形象的进一步深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战时期,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由于抗战的遭遇和背景,以及同盟国英国在面对德军袭击时坚持抗击法西斯的表现,英国与中国从列强变为战争压力下的同盟,中国人逐渐转变了对英国的感情倾向。老舍抗战时期塑造的英国形象延续战前作品中英国形象特征的同时,呈现出新的特征——中国化的英国形象。如果说战前作品中的英国形象是借助“他者形象”进行文化批判和自我反思,从而表达老舍中国国民性建构的理想,那么战时老舍则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人格的赞扬。战时老舍政治意识增强,在“他者形象”的观照下老舍意识到他以前的文化批判中缺乏和忽视了民众觉醒和民众的力量,于是在理想国民性的建构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老舍一生的创作,都在执着地探索着新的国民应该具备的人格精神,关注着不合理的社会如何造就出不合格的国民,抗战时期的英国形象为他的文化批判提供了印证和自我反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