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体育与公益的结合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跑完全程”体育公益项目是二者结合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它区别于现有的体育公益形式,回归到体育运动的本质,以运动为主要实施手段,利用体育运动本身的功能,实现公益目标,用公益的方式平衡体育教育资源。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扶贫基金会指定的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地区部分农村小学和“跑完全程”项目本身为研究对象,探讨“跑完全程”在这些地区农村小学的可实施性。并选取宁夏彭阳草庙乡中心小学为个案,为这些地区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及体育公益项目的设计实施提供依据。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结论如下:(一)调查发现,青海、宁夏、四川、云南四个省份部分农村小学中兼职体育教师数量远高于专职教师数量。各地区体育教师学生比符合国家《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相关规定。调查地区农村小学在体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体育场地、器材情况制约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固定体育教材缺口较大,教材内容无法满足教师教学需求;体育课被挤占情况严重,课余体育活动开展不受重视。(二)调查地区农村小学现有的体育教学主流模式为“课外活动”和“双大课间”模式,两种模式都能够满足“跑完全程”的实施需求,为此类公益项目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可能性。(三)“跑完全程”体育公益项目在青海、宁夏、四川、云南四个省份80所农村希望小学具有可实施性。项目与农村小学在体育教学上的需求有较高的吻合度,以宁夏彭阳草庙乡中心小学为个案的“跑完全程”体育公益项目试点实施总体成功。项目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补充,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运动习惯养成、体育技能习得、心理方向引导等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项目的捐助行为能够为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体育器材和资金支持,满足学校对于体育教材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善学校体育教育状况,提高了体育教师待遇。在这些方面,项目表现具有可实施性。(四)“跑完全程“项目采用“跑”为实施载体,与学生对于球类、武术等项目极高的选择倾向不吻合。(五)学校将体育类公益项目做为学校课余体育的主要形式,可帮助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其它课程的学习有一定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