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Lakoff and Johnson(1980)认为,作为一种日常语言和思维的常见手段,隐喻也是理解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手段,我们在潜意识中自动就使用它,而且,它往往是不可替代的。语言由形、音、义三大要素组成。其中,外语学习者的词汇能力直接影响其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的发展。但在高中英语的实际教学中,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词汇密度大,复现率低,而且学校和教师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与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词汇能力的培养往往会被忽视,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单一而生硬,效果并不明显。多年来,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认知语言学家发现了隐喻与语言的密切关系。认为隐喻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能够减低难度,促进理解,发展灵活运用能力。因此词汇学习也离不开隐喻。文献检索显示,结合概念隐喻开展词汇教学的研究,大多限于大学英语教学。在此背景下,本文作者决定大胆尝试在高中的英语词汇教学中,利用隐喻理论指导词汇教学,并采取实验研究的方法,验证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通过运用概念隐喻指导词汇教学,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2)如果可以,会对哪方面的词汇学习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文作者对广州市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共111名学生,进行为期十二周的实验研究。全部学生随机分配在两个班级里,为了实验需要,作者将两个班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研究工具为:测试(前测与后测),调查问卷,面谈。在实验开始之前,对两个班分别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现状及词汇学习方法。接着,通过全区摸底考试及Nation的词汇量测试,测量两个班的学生是否拥有同等的英语水平。前测后,由同一名老师,运用同一套教材,对两个班学生采取不同的词汇教学法。在控制组运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法,注重词汇的音、形、义,以及词汇在句子和篇章的运用。在实验组输入概念隐喻,运用隐喻概念指导词汇教学,并逐渐使之成为学生内化的词汇学习能力。在完成的十二周的实验研究之后,针对实验前进行的前测,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四次后测,分别是全区的期末统考以及Nation的词汇量测试,目的是在同一方面更好地对比实验组和控制组试验后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了测试实验后两组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多义词的理解以及词汇的文化内涵在篇章中的理解)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作者增加了两个后测,分别是多义词的理解练习和词汇文化内涵在篇章中的阅读理解训练。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概念隐喻对学生词汇学习有何影响,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面谈。后测结果显示,在全区的期末统考中,实验组平均分为101.6,控制组为96.13;在词汇量测试中,实验组与控制组的词汇量都有了提高,但实验组的提高更为显著;在多义词与词汇的文化内涵在篇章中的后测中,实验组的准确率明显比控制组高。各种后测数据表明,基于概念隐喻的词汇教学确实对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有积极影响,并对实际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教师若能在多义词和理解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隐喻指导学生发现多义词各种义项的联系和在不同文化内涵中理解词汇,将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