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女作家乡土小说中的性别意识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m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性别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对新世纪女性作家乡土小说创作状况进行整体性的研究,笔者发现女性乡土小说与男性乡土小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女性写作在新世纪初展现出一种崭新的创作风貌。同时,从女性作家对乡土女性群体内部的自省与男女两性关系的审视中,总结提炼出了女性作家这一时期性别意识的特性,对女性写作的创作现状做出反思。上世纪90年代后期,女性主义写作热潮逐渐减退,虽然仍有一些较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但是已经失去90年代上半期的迅猛发展势头与先锋特质。众多女性作家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乡土大地,开始了全新的创作旅程。女性性别意识开始与乡土小说融合,乡土领域被男作家主导的局面由此打破,女性乡土叙事成为世纪之交一个崭新的创作潮流。女作家们从乡土日常书写、女性历史的重新构建、男女两性关系几个角度出发,对女性文学的转型做出努力与尝试。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与中国社会的新变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又缘于女性文学自身发展更新的规律。论文对新世纪女作家乡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探究其中显露的女性性别意识。一是理想回归现实。乡村女性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常常出现在男女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中,但与男作家相比,女作家对乡土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一种女性群体内部的自我审视,带有一种“内倾”眼光,也更加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日常生活。二是角色的转换——由“配角”到“主角”。以往的乡土小说中,虽然有较多的乡土女性形象,但实际上在男性作家的乡土作品中,男权文化、社会历史问题、农村社会的弊病才是真正的中心内容,女性形象往往只是表现男性性别意识的一种方式。在新世纪女性乡土小说中,乡村女性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角。三是性别意识觉醒的艰难。论文对乡土女性的困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直指她们性别意识觉醒的艰难。女作家关注女性命运,也不回避女性群体内部存在的问题,是这一时期女性乡土小说创作的亮点。女作家不仅仅关注乡土女性的命运,也将较多的笔墨投诸男性形象的塑造。作为性别意识重要内容之一的两性关系书写也呈现出崭新特质。笔者在梳理其作品中的男性形象与两性关系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纪以来很多女性作家已日渐走出自我的圈子,有了人道主义的眼光,视野趋向开阔。女性立场与人道主义精神相结合,成为新世纪女性乡土小说性别意识的精神内核。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文学与民俗学的双重视角,从分析端午诗歌出发,探究唐代诗歌中的节日习俗和社会生活。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选题背景和本论文涉及到的相关领域研
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女性作家之一,以往对她的研究虽收获颇丰,但从无政府主义思想角度来研究丁玲的成果不多。即使有的研究者注意到了丁玲曾受到无政府主义
作为《诗经》学史上的四大公案之一、“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毛诗序》的写作年代及作者的问题历来为各个时代的学者所关注,研究成果与相关文献卷帙浩繁,然而历经两千多
红外成像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军、民等各个领域。随着红外成像技术的长足发展,红外图像处理技术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由于红外探测元的器件性质,未经处理的红外图像含有较大的
基督教精神与西方艺术音乐传统高士杰几乎每一部有关西方音乐史的专著,都要从古希腊讲起。但是,追溯今日“西方音乐”之源头,人们不难发现,它并非在古希腊音乐文化成就的基础上直
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对人的精神和心灵尤其是对人的观念有着无形而强大的渗透力。二十世纪初,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进入黄金时期,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影响也空前绝后。苏
春秋时期以鲜明的个性形象登上历史舞台的齐鲁女性在《左传》中具有丰富的展现。齐国女性多容貌艳丽、性情开放,具有远见卓识,同时也好干预政治,重在逐利;鲁国女性多恪守礼节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合称“两梦”)是张岱散文小品的代表作。张岱一生跨越明清两朝,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大家,晚明小品的殿军人物。国破家亡之后,张岱以回忆录的形式追
论文主要探讨天津作家林希“津味小说”的主要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怀旧意味,目的是通过梳理怀旧情绪中不同的文化心理层次来厘清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根源,从而对其文学价值进行
恭亲王奕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对同光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俄两国边界接壤,争端不断,使得对俄交涉一直是其外交工作的重点。本文分为五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