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扬州郑氏园林与文学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e04113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郑氏家族是明清之际的盐商家族,该家族造园持续一百多年,所造影园和休园在同时期的扬州园林中颇具代表性。郑氏园林也是重要的文学书写对象和文化活动发生的场所,一方面郑氏园主致力于园林的文学书写,另一方面,郑氏园林文化活动频繁,诸多文人雅士在此雅集,留下了不少有关郑氏园林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本文以郑氏园林相关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园林文化活动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时间维度:结合郑氏园林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深究郑氏园林相关文学作品和文化活动,管窥明清文人园林书写与园林文化活动风貌。空间维度:运用空间理论,分析郑氏园林作为地理空间、社会活动空间和文学空间的特性与意涵。本文将以上两个维度结合,力图立体还原郑氏园林文学图景,揭示其在园林文学、文化方面的价值与意义。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第一章,第一,对郑氏园林营造的历史场景和地理空间进行还原。郑氏园林营造是在明代以来“由商入士”的社会思潮以及扬州造园成风的背景下展开的,造园是郑氏家族实现转型的必然途径。影园仅历郑元勋一世,休园经历五世传承;第二,对影园与休园的营造修葺过程进行考述,澄清有关影园的营建时间、景观命名、设计者等问题;第三,通过现有园林文献可以发现影园风貌符合晚明董其昌等倡导的“南宗”画意,休园具有流动空间的特征和古朴自然的美学风貌;最后,关注影园和休园因郑氏家族的遭遇劫难而易主凋零的命运。第二章,研究郑氏园林文会与文化活动,分析影园和休园中园客的身份特征;考查郑氏园林文化活动的内容,以及雅集活动的召集形式;从历时性的角度厘清郑氏园林文化活动的发展脉络,探讨从晚明至清中期郑氏园林文化角色的嬗变,即从兼有私人性与公共性双重性质的园林,到注重个人和家族内倾式发展的私人性园林;以影园为媒介的交游,为郑氏家族在举业中的成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影园黄牡丹诗会有多重意义:它是郑氏文化型家族在公众面前的亮相,是复社发挥自身影响力的凭借,同时黄牡丹诗会的作品也寄寓着晚明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三章,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分析郑氏园林文学。郑氏园林文学书写的主要类型有:园景再现、园史记录、园景题咏、园居生活和文会述写。经由文学书写,郑氏园林从地理空间上升为个人心灵空间、家族文化象征和集体记忆承载。在“人—园—文”的关系结构之中,园主与园林藉由文学书写形成互释关系,园客与园林、园主也分别形成解读关系。由于“主—园”“客—园”关系不同,造成了园林文学书写的差异:在景观呈现方面,园主书写多得自然之趣,园客书写多概括描述,在园林美学观念表达方面,园主多表现“真美”,园客多表现“善美”。通过细究郑侠如与郑熙绩的休园生活与文学书写,可以发现他们分别表现出“休”而“未休”和“游离于进退之间”的特征,由此可以折射出园林与文学之间的错位,文学透露了遮蔽于外在园林形态和园居姿态之下的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第四章,分析郑氏园林的艺术呈示。《扬州休园志》中“列景”是文学书写与图像呈现的结合,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图像价值,“列景”起到丰富园林意蕴、深化园林文化内涵、寄寓园主的园居观念和人生志趣、建立园主与园客对话场域、导引园客由物境进入意境的作用。通过郑氏园林文字中的图绘记录,可获取图绘内容、图绘与园林的关系、园主好古雅的审美趋向等信息,并感悟其中的“存园”理想。王云《休园图》通过对园林景观、人物形象、室内器物和园林禽鸟的图绘呈示,从不同角度展示着郑氏文化型家族的特质,该图画风兼收并蓄,全面展现休园的特征,促进了郑氏家族文化形象的立体塑造。文与图构成“互文”关系,共同构建了郑氏园林的语图体系。第五章,从历史视域观照郑氏园林。将郑氏园林与18世纪扬州园林群落对照,由此可以建构从晚明到清中期扬州园林风貌变迁的历史脉络:“传统文人园林——融合南北的文人园林——皇家气质的园林群落”。以人园关系为基点进行对比,前者是“人园一体”,后者是“人园疏离”,两种关系类型的不同也造成了文学书写的差异。郑氏园林的文学书写延续了南朝鲍照创建的“芜城怀旧”模式,并在意象和内涵方面实现了增殖。郑氏园林文化体现了“晚明风流”与“盛清扬州”的特点,同时也有独特的“郑氏”特征。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针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最新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时间层面的区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问题以及空间层面的区域间差距持续扩大的发展不协调问题,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痛难点之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的发展思想,如何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基于地区
学位
在群与图的研究中,图的对称性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对称图,特别是小度数对称图,常被用来设计互联网络.定义在群上的图不仅跟自动化理论相关,而且在大型网络的构造、互连网络设计、数据挖掘、组合优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三度对称图的分类问题和有限群上增大幂图、简约幂图、阶超图、交换图以及阶因子图的一些性质,主要结果如下:给出了阶为88pi和22p~3的所有三度对称图的分类,其中是一个素数
学位
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于~5000年前由野生大豆(Glycine.soja Sieb.&Zucc.)驯化而来,是世界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种子富含植物油和蛋白质。栽培大豆核基因组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已进行广泛报道,为大豆进化和核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但是,大豆细胞质基因组研究却相对滞后。栽培大豆―Williams 82‖(Wm82)核基因组是大豆中第一个发布的参考基因
学位
大陆动力学已成为当代地球科学的突出前沿发展领域,它是大陆岩石圈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大陆岩石圈变形及其深部动力学是大陆动力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大陆的变形不仅发生在大陆内部,也发生在大陆边缘,两者不同的变形规律及深部动力学对比研究是深入认识大陆岩石圈结构构造、变形及动力学机制的有效方法。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欧亚大陆内部,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构造体系下陆内变形区,而美国加州地区则处在环太平洋构造带的
学位
超材料技术在隐身领域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战场人员和装备的伤亡率,实现一定的军事价值。本文以光子晶体超材料和环偶极子增强型超材料为对象,结合隐身的电磁特性需求,研究它们在可见光、红外以及太赫兹波段的电磁特性。包括表观色度,红外波段的光子带隙,相变材料引入的带隙可调特性以及环偶极子引入的多极子辐射特性等。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光子晶体理论,包括带隙理论、计算方法和制备方法等。设计了一维光子晶体结构,该结构在
学位
节肢动物作为动物界最大的门类,具有庞大的个体数量、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灵活的生态适应策略以及广泛的地域分布。自寒武纪首次出现以来,节肢动物就持续繁盛至今。它们的起源和演化一直备受古生物研究者关注。卵形川滇虾发现于扬子板块西缘陕、川、滇一带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是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中常见的节肢动物。化石标本数量多、保存好,但一直没有开展全面系统的专项研究。本文以澄江生物群中1459枚卵形川滇虾(Chuan
学位
纵观创新扩散的历史可发现,创新扩散受阻的根源在于创新中多多少少包含的不确定性,以及不确定性在传播中被放大或者被减小所带来的风险。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加剧了这一现象,使得创新扩散过程变得更为复杂,也使得传统的创新扩散理论经受多方面考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可能放大或者减小创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个体及社会团体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引发了创新所内含的风险被广泛传播与再传播,最终反映在创新的采纳决策中。因
学位
关于指数和的研究在不同的数论问题和实际应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Gauss和的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包括经典Gauss和的计算问题,Gauss和的高次均值,Gauss和与二项指数和的混合均值以及Gauss和倒数的高次均值的计算问题.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关于二阶线性递推序列的算术性质.具体地,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解决了一类具有对称形式的经典Gauss和的计算问题.通过利用Gaus
学位
青藏高原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其形成与演化是高原内部诸多块体显生宙以来不同时期与欧亚大陆南缘发生碰撞-拼合的结果,该过程同时也涉及多个古大洋(例如:原特斯洋、古特提斯洋与新特提斯洋)的打开与消亡。泥盆纪-石炭纪作为原-古特提斯洋转换以及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阶段,受到地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柴达木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夹持于原-古特提斯洋缝合带之间,是研究上述科学问题的理想地区。但是,目前柴达木地块
学位
高功率脉冲簇激光在工业加工、生物医疗、激光探测、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近年来成为激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微波光子学的兴起,新型光导微波技术利用高功率可调谐脉冲簇激光作为光源,入射到线性光导半导体器件中可产生可调谐的高功率微波。这是一项颠覆传统高功率微波产生模式的新机制,具有功率体积比小、产生的高功率微波参数灵活可调、全固态有利于模块化和突破单管功率限制的显著优势。高功率可调谐脉冲簇激光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