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伏风”理论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文献与临床研究

来源 :江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of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支气管哮喘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多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对儿童的身体健康、生活和学习影响甚大,对家庭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现已证实中医药在治疗哮喘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目前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病多与“伏痰”、“伏饮”有关,但就其发病形式与症状特点而言,既有“风邪”致病的特征,亦有“伏邪”发病的特点。依据祖国医学“受本难知,因发知受”的诊断原则,初步厘清伏风的发病机理、致病特点,探讨“伏风”在小儿哮喘中的发病机制,为该病的预防、治疗与善后提供借鉴,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杂病源流犀烛》、《伏邪新书》等古代中医典籍与《姚国美医学讲义》、《肺恙求真》、《安效先儿科临床经验集萃》等现代著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出以上文献中有关哮证、喘证、风邪、伏邪的篇章,其次对篇章中有关咳、喘、上气、喘逆、喘鸣、风邪、伏邪等的段落字句进行分析,初步厘清伏风的发病机理、致病特点,以伏风理论来探讨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梳理出伏风所致哮喘在临床上常见的证候类型及其临床表现、处方用药。2.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2011年1月—2019年11月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医门诊部(原姚荷生研究室门诊部)的电子病历数据库中,严格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以筛选出的石强副教授的符合要求的76例“伏风”证候哮喘病案为研究对象,以临床摘卡的方法,运用统计描述的方法对摘录卡进行分析,就“伏风”证候哮喘的兼夹病因、涉及的病所、病机、临床症状及常用药物展开分析,总结出“伏风”所致小儿哮喘的诊断要点与证候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将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对照、相互印证,基于“伏风”理论,梳理出“伏风”所致小儿哮喘的常见证候分类、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规律,从而提高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1)“伏风”的概念:伏风同属风邪、伏邪范畴,是指风邪潜藏于体内,并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者,具有内风的形成机理,受外邪(或饮食、劳伤等)诱发,多表现为外风的致病特点。伏风的病机本质是人体内“阳气之变动”,是由于体内营、卫、气、血、津、液、阴、阳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多寡、升降出入运动失调,以致生成“化生风邪”的趋势和倾向,伏藏于人体,多受内因、外因而诱发。(2)“伏风”的发病特点:既有伏邪的特点(平素伏而不发,具有隐匿性,往往因发知受,易受外邪引动、因加而发,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等),又有风邪的特点(风性主动、风盛则挛,易挟他邪,善行数变,易致瘙痒等)。(3)“伏风”致小儿哮喘的发病机理:“伏风”亦为小儿哮喘宿根,平素伏而不发,具有隐匿性,风邪、饮食、情志等各种诱因引起机体正邪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动体内伏风致病,发为哮喘。因小儿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其发病多与厥阴(肝)与太阴(脾、肺关系密切。水、湿、痰、饮、瘀等病理产物既可以与伏风相兼为患,又可以影响人体生理活性物质的生成与运动,从而加重伏风。(4)“伏风”证候哮喘特征性症状:对各种诱因反应剧烈,哮喘发作具有较明显的时间特点,应特定的季节时令或时辰而动,常于凌晨、夜间发作,因咽痒、天突痒作咳,甚至胸膺痒作咳,越咳越痒,剧烈呛咳甚至出现痉挛性咳嗽,咳末可闻及回吸声,干咳无痰或咳吐泡沫样痰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5)“伏风”致小儿哮喘(发作期)的常见证候类型:(1)痰热挟风伏肺型;(2)寒痰挟风扰肺型;(3)瘀血稽风扰肺型;(4)肝火动风犯肺型。(6)“伏风”证候哮喘(发作期)的治疗:需审证求因,祛除致病因素,注意外风、内风同治:(1)祛外风,调营卫;(2)熄内风,和阴阳,调气血;(3)常用虫蚁灵动之品,如蝉蜕、僵蚕、地龙、乌梢蛇等,搜剔络中之邪。2.临床研究结果:在筛选出的76例有效病案中,通过统计描述发现:(1)“伏风”证候哮喘患儿多有过敏史、哮喘家族史;在儿童学龄前时期及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2)“伏风”证候哮喘病所主要在手太阴肺,涉及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足少阴肾;易兼夹湿、热、痰、饮等病因。(3)“伏风”证候哮喘常见的脉象为浮脉、弦脉、涩脉;常见的舌象为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白或黄、白厚腻;常见的临床症状咳嗽、喘息、喷嚏、流涕、咽痒、天突痒、流黏涎、鼻目痒等。(4)“伏风”所致小儿哮喘发作期的常见证型分类有:(1)湿邪郁遏,风邪内伏;(2)饮邪内停,风伏于肺;(3)伏风内潜,挟痰扰肺;(4)病久络瘀,稽风伏肺;(5)风伏肝脏,郁火犯肺。(5)“伏风”证候哮喘发作期的治疗多需审证求因,在运用蝉蜕、乌梢蛇等搜剔伏风药及川芎、金沸草等“风药”的同时,重视祛除致病因素,如运用除湿、化饮、祛痰、散瘀等治法,使风邪随各致病因子及病理产物的消散而驱除。结论:1.“伏风”既有伏邪的特点(平素伏而不发,具有隐匿性,往往因发知受,易受外邪引动、因加而发,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等),又有风邪的特点(风性主动、风盛则挛,易挟他邪,善行数变,易致瘙痒等)。2.“伏风”亦为哮喘宿根,外邪、饮食、情志等各种诱因引动体内伏风致病是小儿哮喘发作的一个重要机理。其症状多见:凌晨、夜间突然发作咳嗽喘息,因咽痒、天突痒作咳,甚至胸膺痒作咳,越咳越痒,剧烈呛咳甚至出现痉挛性咳嗽,咳末可闻及回吸声,干咳无痰或咳吐泡沫样痰涎,伴喷嚏流涕、鼻目痒。并随兼夹病因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3.小儿哮喘中与伏风有关的证候类型主要有:(1)湿邪郁遏,风邪内伏;(2)饮邪内停,风伏于肺;(3)伏风内潜,挟痰扰肺;(4)病久络瘀,稽风伏肺;(5)风伏肝脏,郁火犯肺。且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的证候分类基本相同。
其他文献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持续气流受限和慢性咳嗽或咳痰,呼吸困难为特点,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异质性疾病。临床医生对于COPD患者多在关注白天的病情变化,夜间症状及病情进展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而失眠症会明显影响COPD患者病程及预后。本课题寄希望通过研究黄芩温胆汤加减合耳穴压豆治疗AECOPD并失眠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患者睡眠品质,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肾衰方对CKD3-4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脂联素(APN)、血脂相关指标(TC、TG、LDL-C)、炎症因子(CRP、TNF-α)、肾功能(Scr、BUN、肾小球滤过率)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IMT、斑块面积)的影响,进一步阐述中医病机与CKD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联系,为肾衰方改善CKD3-4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炎症及肾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筛选2018年12
气虚体质,是由于一身之气不足,以气息低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由于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以及其他多种因素,机体由于生命衰老、疾病损伤、形神消耗等原因容易陷入气虚体质状态。在疾病防治“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策略指引下,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气虚体质方面的养生技术方法优势,对气虚体质养生的相关技术方法做深入的挖掘整理研究,以为气虚体质患
目的:1.通过对《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温热经纬》等经典著作中有关伏邪理论的论述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系统的伏邪理论,为运用伏邪理论治疗肾系病证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整理导师运用伏邪理论治疗肾系病证的临证经验,为临床肾系病证的辨证与治疗丰富内容,为肾系病证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以期运用伏邪理论解决一些临床的肾系疑难病证。方法:1.研读导师伏邪思想形成的源头——《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整理江西省名中医郭红飞辨治肺癌的用药经验,进而更好的传承其临床诊疗思维及理念,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肺癌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郭红飞主任在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治疗的肺癌病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输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以建立数据库。采用系统相关分析功能,挖掘出数据中的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常用药物组合以及新处方等。全部结果由导
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加味六味地黄丸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干眼症的临床疗效观察,通过比较使用西药聚乙烯醇滴眼液+贝复舒眼用凝胶点眼治疗与聚乙烯醇滴眼液+贝复舒眼用凝胶+加味六味地黄丸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干眼症患者的疗效情况,并对加味六味地黄丸治疗术后肝肾阴虚型干眼症的作用机制进行简单粗略的探讨,为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干眼症患者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间
中医生命观是中医认识人体生命的重要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代医家在研究人体生命时的角度和方法。因此,中医和西医在生命认识上的差异,尤其在构成要素对待上的差异,使两者的发展道路迥然不同。本文从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中医学生命观出发,基于生命的构成要素形、气、神,对《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功能进行整理和研究。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中,“形”是能够通过肉眼观测和手触摸到的有形实体,包括五脏、六腑、躯体官窍和生
目的:通过内服气血双补汤联合蛋白琥珀酸铁治疗气血两虚型成人缺铁性贫血,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象、铁代谢相关指标等变化情况,探讨气血双补法联合蛋白琥珀酸铁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理论支持和临床依据。方法: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60例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分成各为30例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予气血双补汤加减联合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15ml/d),对照组予内
目的:1.小便作为蕴火之水,任督二脉交汇之产物,是临床判断阴阳的重要依据,文本运用阴阳理论挖掘脏腑与小便关系,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2.《伤寒杂病论》作为开创中医尿诊先河的经典著作,对小便异常的描述虽多,但不成体系,本文以阴阳为纲对《伤寒杂病论》中小便异常进行分类总结,寻找其诊治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3.总结导师基于阴阳理论对小便异常诊治规律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1.通过查阅古籍加强对阴阳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