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学成为研究其他学科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作为一种宏观的历时性科学研究方法,文化学的介入将我们的审美注意力从单纯的文学家的历史转向了文学背后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于是,隐藏在作品和作家背后的宏观世界的图景随着研究视野的转移和研究观念的开拓逐渐展示在我们面前,使文学的宏观研究成为可能。作为一种成熟的移植理论,文化学具有完整的理论形态和动态结构。但是文化学理论转换成文学方法论却存在理论和技术操作上的诸多困难。本文的立足点是如何在文化学现有的理论框架下建立比较完整而合理的文学方法论并在实际的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流派研究中使这种方法论获得文学实践的意义,为文学流派研究开创新的思维视域和理论途径。也就是说,本文力图担负起文学流派的文化学理论建构和文学流派研究实践的双重任务。 本文分引言、上篇、下篇、结语四部分。主体论述在上篇和下篇两部分。 引言:主要探讨文化学作为宏观文学流派研究的内在生成性和优越性。一般来讲,宏观文学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切入,一是文化学的,另一个就是社会学的。但长期以来,“文化的”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的”的另一种说法。以本体论的立场看,文化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却存在着明显的分界:前者是依据人(具有人类共同特性的、整体性的)自身(物质的和精神的)解释周围世界,而后者则是“按照世界自身解释世界”(怀特语);前者由内在规定性研究外在显层特征,而后者则是将外部特征投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推衍出外部世界的运动轨迹。所以,当对文学现象尤其是流派现象进行深层的心理定向研究、挖掘潜在的审美文化结构时,社会学就出现了理论盲点。文学的文化批评将从社会形态、思想潮流、文化意识、审美心理、人格结构、集体意识、个体气质、生活背景、自我阅历等多维角度对作为独特审美文化存在的新文学流派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其中包括文学流派的内外环境、表里结构、流变的制导性因素以及作为文化结构的独特表达方式,并依据这种标准和方法度量出新文学流派的现代性生活场域及其相关性,发掘新文学流派的深层文化内涵。 上篇(理论篇):从文化学范畴论、结构论、价值论三个方面构建文学流派文化学研究的理论视景。1、文化学范畴论首先将文化作为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使文化学在研究对象上与文学找到了内在契合点:①文化逻辑的角度。文化场域的存在使作家个体意识的整合成为可能,获得宏观意义上的文化趋同性,带来作家文化身份的转变,同时这种象征性转变反过来强调了文化场域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构成新文学流派中的双重文化逻辑;②语言学角度。就是对新文学流派进行文化学语言观的考察,语言在这里不仅仅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因为以文化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体式的语言借用都预示着某种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出场与隐退,从而带来新文学流派创作思想与风格的整体转变;③文化哲学的角度。文化学所理解的文学史和流派史应该具有某种哲学内涵,并作为文学流派生成与发展的内在线索,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比较中发现新文学流派运演的内在规律,达到流派整合的目的。2、以文化结构预设新文学流派的结构:①横向角度。新文学流派中存在类似文化平衡系统的三个结构层面,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技术系统是指大体相似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方法,包括作家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创作个性、艺术风格、艺术思维、情感体验等诸多因素,这些文化/文学因素以创作主体为核心,彼此联系、相互纠缠,共同构成了文学流派的“基层网状结构”;“社会系统”是指构成文学流派的基础社团、文艺机构等群体性组织形式,叠由于在共同文化选择中表现出相似的文化趋同性使松散的作家群在文化学意义上也@具有了文学流派的性质;“思想意识系统”是指流派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思想意识背景,包括流派形成的时代条件、民族状况、社会氛围、政治空气以及社会文艺思潮和文艺发展走向,这是新文学流派的“高层网状结构”。三层结构相辅相成,构成文学流派完整的结构形态。②纵向角度。着重考察文学流派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文化心理原因,将文学流派当作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精神结构”,赋予其人类精神特质,使文学流派成为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文化内外渗透的审美表达。3、文学流派是受文化价值观引导的体系,文化价值标准决定流派实体内外对理性认知、感情体验的深刻理解,对丰富想象和虔诚信仰的深度要求。①从共识性的文化价值观来考察,文学流派是文学个体的自我价值及其意识与文学整体价值及其意识的外部整合。②以历时性的文化价值观来认同新文学流派,将其划分为“转型期”、“流动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意在探讨文学流派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更新的内部整合过程。 下篇(实践篇):以山药蛋派和小城流派为例进行新文学流派的文化学个案研 究。1、关于“山药蛋派”:山药蛋派作为一个动态形成的文学流派是多种文化力量 综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