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较强的韧性,但是在新旧动能转换阶段,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暴露增多,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作为缓解中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抓手,融资担保机构凭借其“增信、分险”功能,在提升社会信用、促进资金融通、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和改善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受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信用水平下降的影响,出现了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急剧上升,代偿率创历史新高的局面。面临种种压力,调整发展战略,提高融资担保业务风险识别能力,强化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有效遏制担保业务风险发生,切实降低担保代偿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防控及融资担保理论研究成果,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整理和辩证思考。随后,对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历程和运行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探究融资担保业务风险识别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基于识别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的目的对常见风险识别模型进行剖析,通过归集业务风险特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22个财务指标中筛选出12个最具代表性指标设定风险阈值,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比较矩阵计算特征向量并赋予各指标相应权重,构建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识别模型并采集新三板2016—2019年ST或出现信贷违约的107家企业作为样本,验证了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然后,以实际工作中的一家申保企业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模型试算和风险分析,验证了已构建模型在工作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最后,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从五个方面提出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防范建议,提高风险识别和化解能力,降低融资担保代偿率,在促进融资担保机构持续健康运行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构建的风险识别模型能够为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识别和衡量提供支持,有助于提高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预判和风险防范能力,为融资担保行业在风险控制方面提供了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综合风险状况作出评价和分析,弥补了单纯定性分析的局限性,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了融资担保机构对业务风险的识别能力和管理效率,有助力推动融资担保行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