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兰科植物油细胞的形态发生和比较解剖学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以国产木兰科10属82中1亚种植物的叶片以及木兰亚科的代表植物玉兰、鹅掌楸亚科的代表植物鹅掌楸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木兰科植物叶的结构和叶中油细胞分布、油细胞在各器官中的分布,油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并对其油细胞中的油的积累途径进行探讨.其研究结果可归纳如下:1.木兰科植物叶的结构及其油细胞的比较解剖学研究.首次利用组织透明法、石蜡切片法及薄切片法对国产木兰科10属82种1亚种植物叶 片的结构和油细胞的分布密度、结构及其在叶肉中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2.玉兰各器官中油细胞分布.通过透明材料及石蜡制片法对玉兰油细胞的结构、分布和发育的研究.3.木兰科植物油细胞发育过程中显微结构变化及其器官发育的关系.利用石蜡切片法及半薄切片对玉兰及鹅掌楸茎、叶、花和种子中油细胞的发育进行了研究.4.木兰科植物油细胞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以及油的积累途径.利用超薄切片及透射电镜对玉兰和鹅掌楸各器官中油细胞的发育进行了研究.成熟油细胞结构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具有三层暗明暗相间的细胞壁,内外两层是纤维素壁层,电子不透明,中间一层是电子透明的木栓质化壁层,由明暗相间的片层结构组成;细胞腔被油囊充满,它由一个细胞壁向内突起的杯形构造连接于细胞壁上;胞间连丝发生于由木栓质化壁层形成的一个向内的突起中.在玉兰和鹅掌楸的油细胞中,油以两种方式发生积累.一种是在细胞质中产生.然后逐渐与油囊融合而直接储入油囊;另一种是在质体内产生,最终随质体的解体进入细胞质中,最后通过杯形构造的底部积累入油囊.油囊中所积累的油灰色,常分成两层,外层较内层深.为此,木兰科植物油细胞中油的积累方式有其特点.
其他文献
运用RT-PCR的方法从A549细胞中扩增得到了epiregulin的cDNA,将其克隆至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后进行了诱导表达并纯化了表达产物.对纯化的重组蛋白进行了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和分子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应用rAAV介导DA合成的关键酶-TH和胶质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脑内特定部位持续、稳定、高效地表达,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和保
该实验将含有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工程菌进行了高密度发酵培养,摸索了工程菌高密度、高表达的工艺条件,交通过柱层析系统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bFGF融合蛋白纯品,
极端盐环境真菌在生命进化的历程中,形成独特的群落结构、遗传特性、生理机制和代谢类型,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论文通过纯培养技术和454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陕北花
在地球上纷繁复杂的天然有机产物中,异戊二烯(isoprene)和类异戊二烯(isoprenoids)化合物是最丰富多彩的类群。以异戊二烯这种含共轭双键的分子为基本单元,在“生源异戊二烯规
该课题希望通过植物基因工程的方法,将MT将及其突变体αα转入烟草,以非转基因烟草和转MT基因烟草对对照,探讨αα在植物体内的表达特点及重金属结合能力的高低,以期获得结构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肺动脉压和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结论:(1)异丙酚对正常肺动脉压影响较小,但可抑制给异丙酚后肺动脉对低氧的反应性,且呈剂
捕食线虫真菌作为一种非典型捕食者,在特殊环境下会由草食性转变为肉食性,以菌丝体特化而来的多种精巧捕器捕食线虫作为营养来源。作为次级代谢产物的小分子化合物广泛参与调控
随着语文课程的改革,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在稳步前行.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极大
IEC61850体系下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过程层设备数字化变革,一些运行方式发生改变等诸多原因导致智能变电站缺失行波故障测距功能。为了在故障发生后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线路故障位置,保障智能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本课题将基于光学电流互感器开展适用于智能变电站行波故障测距系统研究。首先,根据智能变电站结构特点,搭建行波故障测距系统功能模型。依照智能变电站结构特点,将行波故障测距系统划分为“行波信号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