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与活体牛瘤胃发酵和厌氧真菌培养的比较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u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研究 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活体瘤胃发酵和瘤胃厌氧真菌的培养效果。并对该系统的稳定期、重复性及模拟体内瘤胃发酵的可行性做出合理的评价。 试验一:通过对体内外发酵参数(VFA、pH、NH3-N)、真菌数量及其数量优势菌形态的比较,对该系统试验稳定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3 天的发酵参数和真菌数量变化大,4~8天相对稳定(P>0.05),9天后出现较大波动(P<0.05)。从真菌菌形来看,前 9天体内外数量优势真菌形态相似,11 天后体外菌形发生了变化。综合分析发酵参数和真菌的数量变化发现,体外发酵活力低于体内。 试验二:对不同 LDR(分别为 5.92%/h、11.84%/h、17.76%/h)条件下发酵参数和真菌数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 LDR 的增加,VFA 和氨氮浓度及真菌数量下降,pH升高(P<0.05)。三种 LDR 下发酵稳定期与上同,发酵效果均不及体内,其中低 LDR下发酵效果更接近于体内发酵。不同 LDR 下稳定期间的数量优势真菌形态相同,结果与试验一相同。 试验三: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日粮精粗比(分别为 2:8 和 4:6)对发酵参数、真菌数量和优势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精料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发酵类型,pH下降,VFA 浓度增加,乙酸比例下降,丙酸比例升高(P<0.05),使瘤胃发酵类型由乙酸-丙酸发酵转变为丙酸-乙酸发酵。真菌数量随精料比例的提高明显下降(P<0.05)。不同精粗比下数量优势真菌形态不同。本试验中精粗比例的改变对氨氮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4~7 天,人工瘤胃发酵处于相对稳定期。  研究结论: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的相对发酵稳定期为 4~8 天。该装置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能够反映出不同条件下活体瘤胃发酵的动态变化。因此,该装置可以用于模拟活体瘤胃进行试验研究。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PCR-SSCP技术对绵羊H-FABP基因第2、3、4外显子进行SNP检测,分析基因的遗传特性并寻找与肉质性状相关的SNPs位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绵羊H-FABP基因在不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的检测和准确定位是了解数量性状的遗传机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育种方案的前提。影响QTL 定位效果的因素很多,包括群体类型、规模、涉及的QTL 数目、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