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的典型的细菌性土传病害,主要危害茄科作物,在我国烟区危害尤为严重。在宜宾烟区青枯病常与烟草黑胫病混合发生,增加了防控难度,同时发生区域逐年增加,从低海拔区域逐步向高海拔区域蔓延,已成为制约烤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本论文系统调查了宜宾烟区青枯病发生流行规律和关键影响因子,评价了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酸化问题改良和烟草青枯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的典型的细菌性土传病害,主要危害茄科作物,在我国烟区危害尤为严重。在宜宾烟区青枯病常与烟草黑胫病混合发生,增加了防控难度,同时发生区域逐年增加,从低海拔区域逐步向高海拔区域蔓延,已成为制约烤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本论文系统调查了宜宾烟区青枯病发生流行规律和关键影响因子,评价了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酸化问题改良和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效果,研究了不同微生物组合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效果,最终集成了一套适用于宜宾烟区的烟草青枯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进行了适用性评估,旨在为烟草青枯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到结果如下:1、采取系统调查和普查,结合田间试验,开展青枯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调查,明确了土壤是烟草青枯病病原菌最主要的越冬场所,土壤中青枯病病原菌的积累是诱发青枯病的基础,高温高湿是诱发青枯病发病最主要条件;水流是青枯病病原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传播速度远大于土壤;田间农事操作可传播少量病原菌;将宜宾烟区划分为偶发病区域、一般发病区域、常发病区域、常发重病区域四个区域,明确了防治的重点区域。2、通过不同移栽期对烟草青枯病发病的影响研究,明确了烤烟不同移栽期与烟草青枯病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明确了在800m海拔以上,能预防青枯病发生严重区域的最佳移栽期为4月上旬。3、土壤改良剂试验表明,在土壤酸化严重区域,采用牡蛎壳粉1500kg/hm~2或硅肥1200kg/hm2或两者混合施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PH值,对烟草青枯病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4、通过开展起垄高度﹑药剂种类﹑施药方式三因素综合防治青枯病试验,明确了起垄30cm结合基质拌菌并在团棵后连续用荧光假单胞菌灌根2次(间隔10天)防治效果最好,可将青枯病发病严重区域的发病率控制在57.5%,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起到了显著效果;起垄30cm结合基质拌菌并在团棵后连续用多粘类芽孢杆菌灌根2次(间隔10天)的防治效果次之,可将青枯病发病严重区域的发病率控制在60%;起垄30cm结合基质拌菌并在团棵后用荧光假单胞菌灌根1次则可将发病率控制在66.5%。5、通过烟草青枯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基质拌菌、增施牡蛎壳粉、增施有机肥和精准用药),能够有效促进烟苗的早生快发,促进烟草团棵期和打顶期的各项农艺性状指标。同时,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尤为明显,在采收期的防治效果达到89.01%。
其他文献
氮素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中重要的营养成分,实时检测和评估农作物的氮素含量对于农作物氮素营养检测、田间精准管理以及农作物长势预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农作物的氮素营养诊断方法普遍采用田间破坏性取样并在室内对作物组织进行分析测定,虽然室内实验结果较为精准,但是该方法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且具有滞后性。因此目前的氮素营养诊断方法很难达到实时、快速、无损的诊断要求。随着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为农作
作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网络分析技术适用于很多领域,比如金融领域、社交领域甚至神经科学领域。本文正是基于网络分析技术对“上证50”的50支股票价格波动建立网络模型。首先,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股票数据建模、得到股票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然后在模型基础上加入再生核函数部分,来拟合比如大盘指数等外界因素对所有股票价格波动的共同影响;最后得到半参数网络时间序列模型,据此可以获取股票之间稀疏的连接关系。为得到
土壤氮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两个关键限制因子。近年来农田土壤大量氮磷肥的施用导致土壤氮和磷在地表产生一定程度的累积,从而严重威胁周围水生态环境的安全。了解区域土壤氮磷养分的空间分布状况及来源贡献特征,是土壤氮磷养分精确调控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关键。本研究以长三角典型县域江苏省金坛区为研究区域,构建区域土壤氮磷的空间分布模拟及来源解析技术,为区域土壤氮磷的源头调控和末端治理提供更精确的空间决策支持。
随着社会包容性越来越强,无性别主义文化逐渐成为热点,这种文化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弱化了用户性别对立,本质上是重新思考对用户一刀切式地建立用户模型的方法,细化用户类型及其需求。线下传统店铺在体验经济时代全面到来之际,服务及体验升级创新的转型要求和机遇也迫在眉睫。这就意味着作为热点的无性别主义文化在满足特定目标人群的需求的同时,也需要获取相应的服务转型以满足新的体验需求。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在开篇归纳与
富铜纳米相强化钢因其特有的合金设计与强化方式,在静态加载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当材料经受高应变速率加载时,受力情况、变形机制与静态加载下大为不同,因此研究富铜纳米相强化钢在动态加载下的力学性能与组织演变对于评估其高速冲击性能及失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研究了基体相(种类、晶粒尺寸)与富铜纳米相对纳米相强化钢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绝热剪切带的形貌及形成机制进行了表征与阐述。结果
我国螽斯亚科Tettigoniinae(直翅目:螽亚目:螽斯科)物种资源丰富,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分类方式较为单一。本文在综合运用鸣声、形态和几何形态计量学对我国螽斯亚科物种进行研究,以期在螽斯亚科物种鉴定及分类学方面得到更准确的结果。文中螽斯亚科成虫形态和鸣声图为后期研究者奠定基础,从而为我国螽斯分类学及行为学提供科学依据,在害虫防治和资源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网扫、灯诱、捕捉等
二维(Two-Dimensional,2D)纳米材料一直是纳米技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相比于其他维度的纳米材料2D纳米材料具有显著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LDH)是一类重要的无机2D纳米材料,主要由带正电荷的金属氢氧化物主层板、主层板间的插层阴离子和结晶水分子构成,具有热稳定性、阴离子可交换性、结构记忆效应等特点。LDH经过剥离可以
粘结是钢筋与混凝土二者协同工作的基础。钢筋与混凝土之间通过粘结作用传递荷载、协调变形,粘结应力是钢筋与混凝土充分发挥结构性能的保障。钢筋混凝土结构随着服役年限的增加产生不同程度的锈蚀,研究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粘结应力随锈蚀率的变化是评估结构性能重要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不同剪跨比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粘结应力的分析,根据“拱效应”承载机理作用下外荷载通过拱肋传递至锚固区域形成侧向压力的特
为借鉴美军反导体系构建经验,指导我军未来反导指控系统建设,本文重点对美军C2BMC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理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C2BMC系统的功能组成、指控及部署架构、能力和
工程焊接结构失效乃至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焊趾附近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而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K是判断裂纹扩展和结构断裂的重要参数,因此准确描述对接接头焊趾附近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在研究焊接接头裂纹扩展速率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对接接头为研究对象,探讨适用于双向应力场下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并通过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修正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公式更能准确预测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