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 AR)和P21活化激酶6(PAK6)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前列腺癌(PCa)发生的关系及其与前列腺癌中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二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基因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所收集的标本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9年2月~2011年3月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标本及手术根治标本,所有标本术前均未经放化疗及激素等治疗,术后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其中前列腺癌5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4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 peroxidase, SP)法检测不同前列腺组织中AR和PAK6蛋白的表达,所有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Version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AR和PAK6在各组中阳性表达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χ2检验;各指标间表达强度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1、AR蛋白在各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前列腺良性增生组87.5%(35/40),前列腺癌56.0%(22/28)。AR在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前列腺癌组(P<0.01)。2、40例前列腺癌AR标记结果经Gleason分级比较各组的阳性率分别为:低分化癌组26.7%(4/15),中分化癌组56.3%(7/16),高分化癌组89.5%(17/19),总体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AR在高分化组的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P<0.01),高分化组AR阳性率显著高于中分化组(P<0.01),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AR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AR在前列腺癌中标记结果分析:未发生转移组AR阳性率65.0%(26/40),显著高于发生转移组AR阳性率20.0%(2/10),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4、前列腺癌中AR表达强度与前列腺癌分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5、PAK6在各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前列腺癌组76.0%(38/50),前列腺良性增生组40.0%(16/40)。PAK6在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前列腺癌组(P<0.01)。6、50例前列腺癌PAK6标记结果经Gleason分级各组的阳性率分别为:高分化癌组53.8%(7/13),中分化癌组71.4%(10/14),低分化癌组91.3%(21/23),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与中分化组及中分化组与高分化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PAK6在前列腺癌未转移组和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未转移组72.5%(29/40),转移组90.0%(9/10),转移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前列腺癌中PAK6的表达与Gleason分级显著相关(P<0.05)。9、前列腺癌中PAK6的表达强度和AR的表达强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1、AR在前列腺良性增生和前列腺癌中表达逐渐降低,提示AR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在前列腺癌发生的早期阶段起到重要作用;AR在前列腺良性增生及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2、AR在未发生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已发生转移组,提示AR的表达可能与前列腺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关,与前列腺癌进展和不良生物学行为相关,并可以作为预后估计的参考指标。3、前列腺癌不同Gleason分级比较发现AR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分化组的前列腺癌中差异明显,高分化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提示AR可能具有抑制肿瘤浸润和转移的作用,对预后估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PAK6在前列腺癌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前列腺良性增生组,在低分化前列腺癌组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分化组,在转移组中阳性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这些均提示PAK6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作为AR的受体作用蛋白,能与AR相互作用并抑制AR的转录激活作用,对更好地诊断及治疗PCa有重要的参考意义。5、AR作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良性增生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PAK6作为AR的受体作用蛋白,能与AR相互作用并抑制AR的录激活作用,二者联合共同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形成、发展与转移,因此认为AR和PAK6的联合检测可作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