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单个企业已经很难凭借其自身竞争力寻求独自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和共生也正逐渐演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和共生。供应链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生态系统”,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有关库存数量的决策和博弈,尤其,随着近年来“丰田”、“苏泊尔”、“来伊份”等知名企业纷纷陷入“质量门”事件的发生,供应链管理中的质量管理已经引起了企业和学者们的密切关注。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供应链的复杂性和分散性会进一步加剧,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供应链质量控制难题。因此,如何确保和提高产品质量是供应商和零售商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水平的供应链质量控制和协调也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现有基于库存管理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大多假设供应链成员为完全理性人,而实际中的决策者常常受到诸多有限理性因素的影响,现有研究结果往往与现实具有一定的差距,指导企业实践具有一定的困难。基于上述现实及理论背景,本文研究了决策者存在有限理性行为下的企业库存管理决策,分析了存在零售商产品检验、供应商质量投资、缺陷产品惩罚、期权合同等一系列激励惩罚机制时,决策者的概率选择、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有限理性行为对决策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以下三点:第一,在经济订货批量模型下,当供应商产品质量水平降低时,零售商会通过增加其订货量以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但是,伴随着零售商订货量的增加,其单位时间的订货成本也逐渐增加,且增加的速度超过订货量增加的速度。因此,对于供应商产品质量问题,零售商并不会无视成本而不断增加订货,当供应商质量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产品检测机制已经无法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率时,零售商会考虑寻求新的供应商,或者采取其他有助于提高供应商产品质量的机制以增加产品销售。在此背景下,尤其当零售商高度有限理性时,其在库存管理中的概率选择有限理性行为,以及较大的订货量选择范围,反而有助于降低成本的变动,对于其自身是有利的。第二,在过度自信有限理性情境下的各库存管理模式中,零售商处的最终库存均偏离完全理性下的最优值,但不同库存模式受到过度自信的影响不同。在对利润的影响上,过度自信对VMI模式供应链总体绩效的影响最小,对RMI模式影响最大,对CDM模式的影响居中。此外,在过度自信的情境下,供应商的质量投资与零售商处的库存量正相关,并且随着零售商对质量问题产品的惩罚程度、供应商产品初始不合格品率和产品单位生产成本的增加而提升。因此,站在供应链系统整体运行效率角度来看,在成员过度自信的背景下,VMI库存管理模式因更有助于整体绩效的改善而优于其他模式。第三,在零售商损失厌恶有限理性情境下,零售商会减少其最终订货量,而供应商则更大比例的减少其产品质量投资,但是双方同样的决策结果对各自利润的影响不同:损失厌恶使得零售商的利润下降,而供应商却从中受益。此时,合理的期权合同设计可以为零售商提供一种损失弥补的手段,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供应商的制约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