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肺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有效方法。随着肺保存质量的提高、外科技术和麻醉方法的改进、高效抗生素的应用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发展等,肺移植获得了较大的进展,肺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供体的缺乏,移植后排斥反应、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仍然是影响肺移植数量及移植后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问题。尤其是肺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始终是影响着肺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关键。肺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1995年3月国际心肺移植协会在匹兹堡医学中心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指出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病理诊断依据是支气管、血管周围及间质的单核细胞浸润,但在急性肺排斥的分级中应述及并存的气道炎症及其分级。慢性排斥反应分两种:①阻塞性细支气管炎;②血管性粥样硬化症。目前认为慢性排斥反应是以免疫因素为主的多因素参与的细支气管增殖型病变,表现为局部持续的炎症反应,细支气管上皮损伤,内膜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增殖,导致管腔闭塞,肺组织实变。肺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临床上并没有统一的免疫抑制方案。基因治疗是有可能解决排斥反应的方法之一,但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远的距离。 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与活动规律。其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