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传脑炎病毒(TBEV)报告病毒载体的构建及活性检测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tl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蜱传脑炎病毒(TBEV)是一种重要的蜱传病毒,与黄热病病毒(YFV)、登革病毒(DENV)、寨卡病毒(ZIKV)等同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正链RNA病毒。感染TBEV可能会引发脑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严重可导致终身神经系统并发症,这些症状统称为蜱传脑炎(TBE)。自1937年前苏联科学家在苏联上报该病以后,陆续在欧洲、西伯利亚、俄罗斯、中国北部和日本等至少34个国家都发现了这种病。TBE每年的发病率仍在上升,而且相比其他蚊媒传播的黄病毒,对TBEV等蜱传病毒的了解很少。因此研究TBEV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分子生物学等特性仍然十分有必要。报告病毒是监测病毒、研究病毒毒力、抗病毒药物筛选中经常用到的有力工具,然而目前还未见有关TBEV报告病毒的相关报道。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TBEV Nluc报告病毒载体的构建及活性检测;TBEV miRFP670nano报告病毒的构建及活性检测。一、TBEV Nluc报告病毒载体的构建及活性检测Nluc基因是荧光素酶领域新开发出的一个基因,该基因有分子量小、灵敏度高等特点。构建含有Nluc报告基因的TBEV报告病毒,报告基因的插入位点在TBEV衣壳蛋白第38个氨基酸的后面。采用两种克隆策略,一种是在报告基因后面连接一段2A序列,方便报告基因的切割。另一种策略是在报告基因的前后都插入2A序列。在Nluc报告病毒载体构建完成后,检测了Nluc报告病毒的荧光素酶活性以及病毒蛋白,并对Nluc报告病毒进行病毒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出TBEV的Nluc报告病毒,生长曲线趋势与TBEV感染性克隆一致。二、TBEV miRFP670nano报告病毒载体的构建及活性检测试验选用的另一种报告基因是miRFP670nano,miRFP670nano是最近开发出的一种近红外蛋白,可以结合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内源性胆绿素而产生荧光。在构建含有miRFP670nano的TBEV报告病毒载体时,在报告基因前后都加入了2A序列。在miRFP670nano报告病毒载体构建完后,检测了报告病毒在病毒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同时检测了报告病毒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出了TBEV的miRFP670nano报告病毒,生长曲线趋势与TBEV感染性克隆一致。
其他文献
目的: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简称TRPV1,又称辣椒素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型受体,在痛觉传递和外周敏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 ge,HDR)图像细节丰富,能够很好的再现自然场景中的亮度范围,其在卫星气象、军事、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具有高动态范围显示的设
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推进能源低碳化转型、推进能源体系升级的国家能源战略。由于光伏、风电等分布式电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能量密度低,数量庞大等特点,对传统电网的
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取得的巨大成功,机器学习界掀起了研究深度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的热潮。尽管深度神经网络性能强大,但其也具有诸如无法应用于小规模数据,训练过程对计算
目的:骨癌疼痛(bone cancer pain,BCP)由于其复杂的机制而难以治疗,因而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最近的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参与了许多与疼痛相关的通路。然而,内质
背景: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作为消化道尤其是小肠疾病(Small bowel disease,SBDs)诊断的一线工具,开辟了内镜技术医学应用的新领域,是公认检查小肠疾病的简便、安全、
人类从来没有在探索知识的路上停下脚步,但对于“什么是知识?”“知识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却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答案。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以“如何从贫乏的感觉输入产生汹
炔丙酸芳酯及其官能化衍生物是一类良好的有机合成前体,可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领域,例如,可以将其用于合成天然产物,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等。最近,可见光催化作为一种概念上
变形假单胞菌是自然环境中的常见菌,是水产养殖中较为常见的致病菌。在养殖期间,变形假单胞菌引起的疾病几乎伴随了鱼类生长的所有阶段,该病发病速度快,发病时间周期较大。AB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主流生物特征识别(BR)技术都是基于图像信息,但是存在不易采集、有创伤性或防伪性不佳等缺陷。课题组前期提出了基于手掌生物电阻抗谱测量BR新方法,但是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