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报》视野下的袁世凯与帝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q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到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将近六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局经历了立宪——共和——帝制——共和的反复过程。本文以1911年10月到1916年6月的《时事新报》的报道评论为主体资料和研究对象,分阶段探讨《时事新报》对民初政局和袁世凯看法的变化,从报纸舆论这一视角对民初的政局和袁世凯及帝制进行研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变化多端的民初政坛的政党心态,民众心态,以求进一步认识民初的政局。本文以时间为主线,除绪论和结语外,文章的主体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对辛亥革命到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国会成立前后,筹安会成立前后《时事新报》的言论变化进行梳理,以考察《时事新报》舆论变化的政治心理、社会心理等原因。绪论意在阐明这一选题的研究依据、相关研究状况,以及对《时事新报》的大致情况进行介绍。第一章以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至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这一时间段内的《时事新报》为史料,探讨了《时事新报》言论从立宪到共和,对袁世凯从不信任到信任的转变及原因。第二章以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1913年4月国会成立这一时间段内的《时事新报》为史料,阐述了《时事新报》站在共和党立场与同盟会——国民党的党争状况,探讨了党争背景下《时事新报》的拥袁的政党、社会心理等原因。第三章以1913年4月国会成立至1915年8月筹安会成立这一时间段内的《时事新报》为史料,阐述了二次革命前,《时事新报》站在进步党的立场与国民党党争的状况;二次革命后至1915年8月筹安会成立后,对政局的失望状况;探讨了《时事新报》从拥袁到反袁的转变及原因。第四章以1915年8月筹安会成立到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的《时事新报》为史料,梳理《时事新报》的反袁斗争过程,并对其反袁言论思想进行思考。结尾在前四章对《时事新报》言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时事新报》舆论特点进行分析,肯定其在民初政坛的作用,并指出其作为政党报刊的局限性。
其他文献
浅谈时间价值下的固定资产折旧叶宝忠计提折旧是对企业固定资产予以补偿的基本途径,没有折旧费的提取,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都不可能实现。从理论上讲,折旧只不过是一种
本世纪以来,影子银行体系经历了爆炸式的发展,美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极度的繁荣。但是,在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金融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规范等
本文以女性人力资源丰富的饭店业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女性员工在饭店业的职业发展特点和规律。研究表明,我国中高档星级饭店女性成为管理者的机会较少,女性管经者的比例较低;
目前存世的清代官方藏书目录不少,由彭元瑞主持编纂的《天禄琳琅书目后编》(简称《后编》)即是清官修目录的代表,它是承接于敏中主编的《天禄琳琅书目》(简称《前编》)的一部
21世纪是品牌发展的世纪,品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强势品牌的支撑,很难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对我国企业而言,由于其品牌建设和品牌预警方面
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是提高科技成果利用率、转化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是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参与者,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教育,特别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各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策略和任
面对环境与能源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双重约束,新能源汽车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政府、企业、消费者及其他组织机构重点关注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基于汽车上市公司相关财
互联网金融的代表产品诸如余额宝、P2P、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银行业务带来冲击和影响,但又蕴藏着机遇与风险,一方面它是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其准入无
现有的理论研究指出消费者生活方式与消费者创新性有重要而复杂的联系,呼吁对此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关于生活方式和消费者创新性与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之间的匹配关系,现有文献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