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膜聚糖(Lumican)和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G2)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居第二位,其主要原因在于胃癌的复发与转移。因此阐明胃癌复发转移的具体机制,找到胃癌治疗的新靶点,为临床上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肿瘤转移与肿瘤基质和肿瘤细胞自身的特性密切相关。本研究主要从以下这两方面进行:1.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是肿瘤微环境中主要的基质细胞,它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生长转移。但CAFs在胃癌复发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仍未完全阐明。Lumica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我们前期发现胃癌CAFs表达较高水平的Lumican,本研究旨在明确Lumican在胃癌CAFs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之间的联系,探讨肿瘤基质细胞来源的Lumican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2.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G2)是TG家族成员之一,研究表明它可通过重组ECM、调节肿瘤细胞对上皮细胞的粘附以及控制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本部分旨在阐明TG2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通过q RT-PCR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以及常见胃癌细胞株和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中Lumican m RNA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明确Lumican的细胞来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Lumica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RNAi方法下调CAFs Lumican的表达水平并将其与胃癌细胞共培养,观察CAFs中Lumican下调后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FAK信号通路的改变。2.通过q RT-PCR检测胃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胃癌细胞株中TG2m RNA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TG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小干扰RNA和真核表达载体,分别下调和上调胃癌细胞中TG2表达水平,观察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ERK信号通路的改变。结果: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Lumican 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免疫荧光染色Lumican主要表达于胃癌组织中a-SMA(+)基质细胞即CAFs中;原代培养的胃癌CAFs中Lumican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胃癌细胞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表明,Lumican蛋白在胃癌组织基质细胞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及预后密切相关。通过si RNA技术下调CAFs中Lumican表达水平能有效抑制其促胃癌细胞MKN45和SGC7901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相反地,用Lumican重组蛋白刺激胃癌细胞,则促进胃癌细胞MKN45和SGC7901的增殖、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下调CAFs中Lumican能显著抑制FAK的磷酸化水平;FAK抑制后,CAFs或者Lumican重组蛋白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促进作用减弱。另外,下调CAFs中Lumican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integrinβ1表达水平;敲低integrinβ1之后,MKN45中FAK的磷酸化水平、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明显下降。与体外的结果一致,下调CAFs中Lumican表达水平明显抑制胃癌细胞体内成瘤、腹腔转移能力。2.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TG2 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通过对117对胃癌组织和其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TG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通过si RNA技术下调胃癌细胞中TG2的表达,能有效抑制胃癌细胞MKN45和NCI-N87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而上调TG2的表达则促进胃癌细胞SGC7901和AGS的增殖、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下调胃癌细胞中TG2表达能显著抑制其ERK1/2磷酸化水平,而用ERK1/2抑制剂U0126处理SGC7901/TG2和AGS/TG2细胞,能明显抑制TG2过表达后所诱导的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另外下调胃癌细胞中TG2表达水平明显抑制胃癌细胞体内成瘤、腹腔转移能力。结论:1.Lumican在胃癌间质CAFs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其表达水平与胃癌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CAFs中Lumican高表达通过激活integrinβ1-FAK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以及裸鼠皮下瘤的生长和腹腔肿瘤结节的播散。2.TG2在胃癌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胃癌浸润深度、TNM分期有关;TG2能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以及体内肿瘤的生长与转移。
其他文献
【目的】:创建疼痛伴肿瘤的大鼠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讨疼痛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为临床抗癌痛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
亚麻芥[Camelina sativa(L.)Crantz]是一种具有优良性状的油料作物。亚麻芥种子中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并且因为其脂肪酸组成适宜人体健康,所以人体长期食用亚麻芥油制品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及一些低密度的脂蛋白,保证心血管健康,具有广阔的前景与发展潜力。脂肪酸脱氢酶(fatty acid desat urase-2,FAD2)是植物脂肪酸生物合成代谢过程中催化油酸及亚油酸向亚
本文以《沱川余氏乡约》和《圣谕十六条附律易解》等为主体分析文本,辅以方志、族谱、文集和档案等史料,在梳理明清婺源讲约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考察了明万历朝婺源士绅余懋衡的讲约活动和清道光朝教谕夏炘的讲约实践,探析了明清婺源乡村讲约活动的实际状态和历史演变,揭示了明清士绅、地方官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机制。讲约是明清乡约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婺源讲约大致起始于明嘉靖年间,一开始由知县组织,随后余懋衡等士绅亦积
LYQ-1124为重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可与B淋巴细胞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进而引起B细胞溶解,拟用于治疗复发或耐药的滤泡性中央型淋巴瘤、先前未经治疗的CD20阳性III-IV期滤泡
目的和意义: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的高异质性及高死亡率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约8%的AML患者存在EVI1基因的高表达,并且预示着不良预后
第一部分:LRG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研究LRG1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LRG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哪些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方法:
近些年来,随着氮磷钾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及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供应开始出现相对不足,并成为了粮食产量进一步增长的限制因子。玉米是对锌比较敏感的作物,施用锌肥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本文通过秸秆还田配施锌肥的措施,研究了秸秆还田下施用锌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春玉米的氮磷钾锌吸收分配规律,以及对春玉米的产量及干物质的影响,并探讨了秸秆培肥下吉林省几种主要耕地土壤锌的吸附解吸特性变化。主要研究结果
目的肾上腺皮质癌(ACC)发病率低且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临床治疗方法有限;本课题旨在研究联合靶向抑制EGFR与IGF1R应用于ACC治疗,并阐明其联合应用治疗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在
新时期农民工流动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就是融入城市。在经历了农民工流动过程中与旧体制对抗的“阵痛”后,新的体制和政策也在为农民工城市融入创造条件。因此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这一课题仍具有时代意义。在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发现许多资源镶嵌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关系网络中,为他们融入城市提供了各种支持,而西方的社会资本理论恰恰契合了中国关系社会的国情。因此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工具,通过对W社区集装
第一部分:精准化术后腹膜粘连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目的:创建一种精准化的大鼠术后腹膜粘连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通过开腹的手术方式精准化建立大鼠腹膜粘连模型。具体手术过程为:使用无菌的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对大鼠进行麻醉。为避免术中大鼠出现剧烈反应,以大鼠四肢无自主运动做为麻醉满意的指标。沿大鼠腹部正中线开口4cm,依次切开皮肤,肌肉,进入腹腔。充分暴露盲肠,在盲肠盲端上方3cm处用无菌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