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西安苗圃研究

来源 :张叶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dwf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时期,各族人民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脚下的这片土地供养了一辈辈子民,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无数辉煌文明。然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历史时期辉煌文明绵延不绝的代价,森林资源的破坏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步入近代后,西方列强对我国林木资源大肆掠夺,无休无止的战争破坏着残存不多的林木资源,再加上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森林资源遭到的破坏日益严重。幸运的是,清末以来,重视林业的风气逐在全国蔓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开始大力倡导,积极撰书、投身实践,植树造林运动在全国铺展开来。陕西省情况也是如此。植树造林需先育苗,充足的苗木供应必不可少。苗圃作为育苗园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却最容易被忽视。苗圃,作为林业的重要实践者,作为最基层的林业单位,其所作所为值得去探索,其生存状态值得去复原。借此,才能更细致地了解民国林业发展的真实面貌,了解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不易。本文将借助民国档案资料、民国报纸期刊、地方志等材料,以重点城市——陕西省西安市为例,以民国时期西安市郊各苗圃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民国西安苗圃的变迁情况、生存状态、所做工作等方面做微观历史的复原,以此来展现民国最真实的林业历史。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民国时期陕西省苗圃发展历程与时空变迁。民国时期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其主管林业的行政机构变动均较为频繁。在这种情况下,陕西省主管林业的机构也有调整。苗圃多由林业机构创设。由于民国特殊的年代环境,民国时期陕西省苗圃的发展历经波折。不同阶段苗圃的时空分布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全省苗圃的选址、区位虽有差别,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第二章,民国西安苗圃的变迁与更迭。西安作为陕西省最重要的城市,其市郊苗圃的发展最为典型,也最具代表性。城南苗圃、茂陵苗圃、昭陵苗圃、革命公园苗圃、太液池苗圃、翠华山—南五台苗圃、长安县苗圃发展历程各具特点,发展情况不尽相同,但艰难曲折是共同的主调。第三章,民国西安苗圃预算与经费、人员与薪资。民国西安苗圃之所以发展艰难,直接原因是预算不足、经费短缺。以城南苗圃、茂陵苗圃、昭陵苗圃、太液池苗圃为例,预算不足、经费短缺是常态,而苗圃各类工作人员的短缺也是常态,二者以各种各样的问题暴露在苗圃的发展过程中。经费短缺下,员工薪俸也处于各行业较低的水平,这或许是苗圃员工频繁变动的主要原因。第四章,民国时期西安苗圃的育苗工作。在人力、财力短缺的情况下,苗圃育苗工作开展得极为不易。从籽种到幼苗到高大树木,须倾心养护,还须严防破坏,克服各种困难,最终才能成为道路旁、古迹处、庭园里、房前屋后的一抹抹绿色。经费短缺日益严重,苗圃只能转变工作方向,由育苗转为农作生产,变卖农产品成为苗圃重要的经济来源,以此来维持仅存不多的育苗工作。第五章,民国时期西安苗圃与农民群体的互动。苗圃选址须在土地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之处,而这样的土地往往早已开辟为农田。在农业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之时,苗圃与农民便开始了利益上的纠葛,产生各种各样的互动。租地育苗与购地育苗是两种不同的转变模式。这两种模式下苗圃与农民群体的互动差异较大。而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双方互动时间长、规模大、变动频繁。本文关注林业研究者所忽略的苗圃,努力还原民国时期西安市郊各苗圃的生存状况,以及植树造林的前一步骤——苗圃育苗的艰辛与不易,为民国林业研究添绘最真实的微观历史。
其他文献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年的曆史;《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從漢高祖劉邦到王莽時期二百餘年的西漢歷史。從淵源來説,《漢書》的基本資料來源於《史記》,有五篇紀、六篇表、三篇志、四十篇列傳是在《史記》基礎上改寫而成的,或者説是脱胎於《史記》,加上兩部著作在體例上皆屬紀傳體,內容上皆具文學色彩,藝術手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於是更有比較研究的可能性和
学位
民国南盘江上游水利建设,同传统时期相比,呈现出专管机构设立、具有现代化特征工程出现、小型自治型民众水利组织形成等特征,更具近代规模。同以往学界对近代化仅从工程方面定义稍显不同。本文从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出发,以记载民国南盘江一带水利工程的相关档案、报刊、地方志及水利调研专著中有关记载为研究对象,对民国南盘江上游水利发展进行梳理,在认识其发展过程的同时,探讨其是否具备近代化特征,能否判断为近代化,为学
学位
黎雄才作为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其独特的山水画风格被后世誉为“黎家山水”。黎雄才从学习绘画开始便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师承关系、时代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艺术经历愈加丰富,对艺术的认知不断提升,绘画眼界也不断开阔。在近半个世纪的写生创作中,黎雄才山水画风格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中产生了多样的转变。黎雄才一生秉承高剑父的艺术精神,秉持“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思想,对“新国画”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学位
“燕云十六州”是指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十六州。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墓志与考古资料,借鉴历史地理学中分区、分级、分时段的研究方法,系统考证“燕云十六州”区域内的政区变化,归纳、总结并剖析政区演化特征与机制,尝试解析“燕云十六州”区域专名的形成及其地缘价值和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燕云十六州”政区演
学位
投资者-东道国纠纷解决机制在处理国际投资纠纷非政治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东道国提出的反请求多以国际投资协议中的条款约定含糊不清、仲裁请求和反请求之间缺少联系性被仲裁庭认定为没有管辖权或被驳回。与迅速发展和完善的投资者-东道国纠纷解决机制比较,东道国的反请求制度发展相对滞后。首先,本文讨论了反请求的基本理论及东道国反请求规则。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反请求的立法和发展的梳理,总结出其对仲
学位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是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原则。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仍存在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
学位
一直以来,物权习惯的调查、立法活动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实践都是中国法律史研究的重点。2021年《民法典》的出台虽然标志着习惯已经正式成为我国的民法法律渊源之一,但是关于哪些物权习惯可以类型化等问题并无明文规定。在此影响下,司法实践中对于物权习惯的适用仍旧存在着许多类案不同判的情况。为研究清末民国时期物权习惯的立法和实践情况,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加以讨论。鉴于时代背景的差异,论文将
学位
本课题选取名人旧居这类特殊的纪念性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昆明市内的名人旧居纪念馆的展陈现场进行探访和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知识和实地调研得来的数据,研究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现象。以袁嘉谷旧居纪念馆为例,探索纪念馆展陈设计的新手法。从空间布局、人文内涵、多感官体验等方面寻找适用于当代名人纪念性空间的展陈设计策略,通过设计实践对名人旧居纪念馆展陈设计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概述如下:第一章主
学位
宋代将礼法范畴的致仕制度完全法制化,以七十岁作为文官致仕的年龄上限。然而,宋代文官的致仕年龄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既存在壮年致仕的官员;也出现了一大批未能及时致仕的老年重臣。宋代文官致仕之后选择回归故土或是寓居他乡,与当地的社会产生联系,参与到当地经济、文化生活当中。宋朝给予致仕文官的俸禄是在任时的一半,是为“半俸制”。熙宁二年(1069)后,品级较高者致仕后可以领取全俸,还有机会获得朝廷给予的丰厚
学位
政治整合是历史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热度居高不下的重点问题。政治整合的本质目的是通过政治干预的方式,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稳定和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实现政治发展一体化是从古至今、历朝历代无一不探索永葆国家政治昌盛的最终目标。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自王朝时代开始,超稳定政治结构的延续与中华文明的传承,无不彰示着政治整合的高超之处。秦朝为中国王朝历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