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分析的应用层协议访问控制模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网络安全已经逐渐成为计算机研究领域的新热点。防火墙技术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系列产品实践的基础上迅速成熟起来。防火墙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根据用户制定的安全策略进行访问控制。从网络分层的角度上看,访问控制的对象包括:网络层、传输层、及应用层的报文。其中,由于应用层协议直接面向用户,具有高复杂性、高灵活性、以及为满足各种不同需求而产生的多样性。因而,对防火墙来说,如何完善而高效地提供应用层协议安全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目前现有的解决方案包括:使用包过滤提供基于端口的简单访问控制,利用应用代理技术提供基于具体协议的细粒度访问控制,以及利用SOCKS协议提供基于认证的通用访问控制。但是,这些方案都具有各自无法弥补的缺陷:包过滤缺少身份认证、协议状态监控和动态隧道、以及细粒度访问控制等安全功能,只能提供有限的安全保障;应用代理工作在应用层,效率低下,并且只能针对具体的某种协议,开发成本高,缺乏通用性和可扩展性;SOCKS代理同样存在效率问题,并且它不分析协议,无法提供细粒度访问控制。 经过综合的考虑,在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分析的应用层协议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使用了最近出现的流分析技术,在网络层进行应用层协议分析,可以极大的改善系统性能:并采用了独创的基于抽象特征的协议分析技术,根据协议库中规范化的协议安全特征,进行协议状态监控和细粒度访问控制,将应用代理技术提供多协议支持所面临的代码差异问题,转化为数据上的差异。理论上,用同一个程序即可处理任何可规范化的协议,这无疑在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上产生了重大突破;此外,模型还对安全策略的组织方式做了一定的改进,以简化策略配置过程、增强安全策略的直观性、提高系统中策略匹配的效率。 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在防火墒上进行应用层协议安全保护的各种技术,并对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和应当实现的安全需求进行总结。 2.对基于流分析的应用层协议访问控制模型进行设计,并阐述了其框架结构、基本原理和流程、各模块的功能与实现、以及主要的数据结构。 3.详细研究了安全策略组织方式的改进方案,提出了安全要素对象抽象、安全域、安全域的继承、树形结构的策略组织等新概念。 4.形式化地描述了基于抽象特征的协议分析技术,从协议标识特征抽象和协议连接状态特征抽象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协议判定和协议状态监控的工作。这种形式化的方法为协议配置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保证了新技术的可用性。最后以HTTP协议为例,说明该技术的具体应用。
其他文献
软件组件化是当前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将复杂的应用程序分割成若干个功能单一的标准软件模块(标准软件组件),不仅可以使庞大的软件编码、调试工作变得相当简单,而且多
该文首先介绍了防火墙的概况及发展趋势,然后,作为开发平台,该文简略地介绍了Windows2000.这样,可以对本防火墙的设计有个整体认识.防火墙的主要功能就是防止外部主机对内网
该文主要探讨基于逻辑的自动推理方法,提出了扩展规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扩展规则的定理证明方法和一种基于扩展规则的知识编译方法.基于归结的定理证明方法一直是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石油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国际企业的挑战,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想增强油田企业的竞争能
该文在PDM的理论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基于J2EE平台的文档管理系统,突破以往的产品数据的静态管理模式,实现了对产品从概念设计到成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有数据的动态管理.将产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企业信息系统日趋庞大,系统信息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可能同时运行着多套内部系统来完成业务需求。企业的一些新增业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常常出
自上世纪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急速发展以来,网络快捷方便的特性使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生活的发展,传统的有线网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
该文首先对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ADLS(Architecture Description Languages)和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的相关技术、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研究了各种ADL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Web日志挖掘作了大量的工作,其主要的研究在于挖掘效率的提高以及系统工具的集成等方面.其中,大部分的日志挖掘工具均具有以下特点:●针对关联规则的挖
该文先分析IP网络中所引入的QoS模型,讨论了基于约束的路由(包括QoS路由和策略性路由)与其它模型的关系,介绍了QoS路由问题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目前国内外对QoS路由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