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荧光性绿斑病的病因诊断及生理特性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z8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是一种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的茶树成叶生理性病害。发病茶树叶片下表皮局部有绿色凸起颗粒或斑块,在光照条件下病斑处可见黄绿色荧光。发生此病害的茶树生长势弱,导致茶叶产量降低。 为了探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的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植株生理特性,为防治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 1.以不同地区、品种和病害程度的荧光性绿斑病叶为材料,测定了N、P、K、Na、Ca、Mg、Fe、Mn、Cu、Zn、Al、S和B十三种元素含量,并与对照样含量和茶叶中各元素正常范围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绿斑病的发生可能与Ca、Mn、Al过量或B、Cu缺乏有关。 2.以一年生无性系福鼎大白茶苗为材料,进行Ca、Mn、Al过量和B、Cu缺乏营养液砂培试验以诱导荧光性绿斑病发生,结果表明:Ca、Mn、Al过量是导致茶园中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发生的原因:在砂培条件下,B过量同样也可以导致该病害的发生,且B与Ca、Mn、Al元素的过量组合在诱导病害发生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3.以砂培诱导处理的荧光性绿斑病茶苗为材料,测定其叶片光合生理指标、茶树生长势(萌发新梢数、新梢长度、展叶数、节间长度、叶面积和叶形指数)、根系活力和根系形态指标(根干重、根尖数、根总长、根表面积),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发生绿斑病的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增加:成熟新梢数量虽然增多但是新梢长度、节间距变短,展叶数减少,但叶面积和叶形指数差异不大;根系活力显著降低,根系形态指标数值减小。由此说明:患病植株的生理特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4.通过对Ca、Mn、Al、B过量处理的砂培茶苗根系和叶片中13种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a、Mn、B离子过量处理能显著提高茶树根系和叶片中相应过量离子的含量,Al离子过量处理能显著增加叶片中Ca、Mn含量,但其根系和叶片Al含量却低于Ca、Mn过量处理的。Ca、Mn、Al、B离子过量处理对茶树体内其它营养元素含量也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各处理均显著地降低根系和叶片中Zn、Fe含量,并使叶片中zn含量处于缺乏水平,同时还降低了叶片中N、P、K含量和根系中Cu含量,但使根系和叶片中S、Mg、Na离子含量提高,此外,Ca、Al离子过量处理可增加根系中P的含量。
其他文献
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AsA),是植物和大多数动物体内合成的一类含量丰富的己糖内酯化合物,在植物抵抗氧化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植物中AsA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在植物抵抗氧化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sA对于光合作用和光保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以及一些重要次生代谢物和乙烯的合成等诸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GalLDH是催化植物体中AsA合成的最后一步关键酶,对植
根据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不同需求,甘蓝型油菜可以被分为三种生态型: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其中冬性甘蓝型油菜主要分布在欧洲需要一个月以上的低温(小于4℃),我国主要种植的是半冬性和春性甘蓝型油菜,两者没有严格的界限,所以存在一些广适性品种。特定的地区只适宜特定生态型的生长,为了开发能检测不同生态型的标记,并为判定油菜适宜种植地区提供参考,本研究首先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了与开花时间相关的位点,并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和分子等各级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 cell biology结合生物化学、遗传学,完整系统地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基因组学genomics研究生物体全基因组DNA的序列和属性的学科。包括在DNA(基因型)、mRNA(转录物组)和蛋白质(蛋白质组)水平上研究细
植物残体降解在土壤磷素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比较不同磷浓度植株残体在降解过程中对低磷紫色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以及评价影响土壤磷素变化的植株属性,设置了0d、14 d、2
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主要的病害,解析棉花抗黄萎病机制,挖掘抗黄萎病基因是开展棉花抗黄萎病分子育种的基础。试验室已有研究发现抑制棉花P450基因SSN(silencing induced stem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