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书治要》是一部由唐代魏徵主持编撰完成於贞观五年的文献,後来流传至日本。大约到了北宋時期,此书在国内已经失传。直到清末,此书才從日本传回国内。目前可见的《群书治要》最早版本,是由日本僧人抄成於镰倉時期的古寫本。此古寫本的影印本出版於上世纪九十年代。古写本《群书治要》收錄了经、史、子等六十多部书籍,展示了这些古书在唐代的基本面貌,保存了很多国内已经亡佚的作品,是研究中古汉语言文字学的第一手材料。然而在影印古写本《群书治要》问世前,国内的前修時賢长期无法得以一窥其真貌;是一份学界至今尚未能對其充分利用的新材料。古写本《群书治要》卷帙浩繁,由於论文撰寫时间有限,本文僅选取了其中的《後汉书》(共4卷)作为研究物件。作为语言文字学的论文,本文首先從汉语言文字学和文献学相结合的角度,對古写本《群书治要·後汉书》中的俗體字形進行了窮盡性的考察;其次是對照传世本《後汉书》中的600多條異文,對異文的研究集中在古今字、通假字、同素逆序词这三個專题上。本文在上述专题研究中,试图有所创新,主要内容如下:一、为推進俗字的研究,揭示并考察了古写本《群书治要·後汉书》的新资料。本人在全面考察古写本《群书治要·後汉书》500多個俗體字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未被《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敦煌俗字典》等重要的俗字研究工具书收錄的字形多逹200多個。这一批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为俗字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间。對这一批新资料的研究,我们做了如下工作:1、對《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敦煌俗字典》等未收的一些容易與同形字和形近字混同的字形進行了分類析辨(详见第二章第一节);2、對《汉语大字典》未收錄的两百多個字形,從字形形式变異的角度及字形異变内因的角度说明俗體字形形成的途径,揭示了異变類化现象(群见第二章第三节);3、製作了古写本《<群书治要·後汉书>俗字表》,通过此表收錄了这两百多個字形,为《敦煌俗字典》補充條目、字形共一百多個,以便诸位师友的查阅與使用(详见文後附表)。二、關於古今字的研究,本文试图对古今字的基础理论和古籍整理实践方面有所贡献。1、本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字形联系为介入點,对異文中出现的18组古今字造行了整理试图揭示某些古今字在唐代的古今分化程度(例如“孰/熟”)及某些古今字在自行更替的同时语義方面的相應变化(例如“徧/遍”)。2、通过封某些古今字在自行更替時语羲方面相應变化的梳理来辨析文意,從而封傳世本《後汉书》整理研究提出新的建議(例如“受/授”、“曳/拽”)(祥见第三章)。三、關於通假字的研究,本文的指尊思想是:由於①通假字的本字舆借字之间有共存性,②本字與借字之间有從上古、中古傅承下来的发展性,因此,共畴和歷時相结合的比较研究,是通假字研究的基础。通过封具文中的通假字,進行了在《後汉害》及其同時期文献中的共時调查,以及在《後汉害》前後時代文献中的历峙演燮情况的梳理,我们得以:1、发掘了一些未被通假字尊害辞典《古字通假会典》等揭示的通假字(例如“中/仲”,详见第四章第一节)。2、通遇本字與借字在不同時期的选用情況,梳理補证了一些已被揭示的通假字;试图刻画出造些通假字的本字與借字在中古时期的历时演变情况(例如“食/蝕”,群见第四章第二筋)。3、提出了一些在字形訛误、部首混同方面和通假相纠葛的现象(例如“诛/铢”,详见第四章第三节)。4、通遇封異文中通假现象的梳理,为傅世本《後汉害》整理注譯工作提出意见(祥见第四章第二节“生/性”)。四、鍳於同素逆序词的研究,学界起步较晚(大概始於二十世界末),相關成果比较单薄,故本文封古写本《群书治要·後汉害》異文中反映出来的同素逆序词進行了專题研究。1、为了封汉语词彙史的理论建设有所贡献,本文在共時的平面上,使用量化统计的方法,封逆序词進行了在①同一部文献中、②同一峙期的其他文献中的使用情况的考察,封这些逆序词盡可能地進行了一定的词频、分怖状况的统计。並在歷时的平面上,從语羲埸的角度著手,试图揭示出逆序词在“结構—语羲—语用”三個层面的发展历程及消畏趣势。本文所考察的实例,有一部分是以前同类论著(例如《中古汉捂同素逆序词演燮研究》)中未曾提到过的(祥见第五章第一节)。2、從同素逆序词的角度,封《後汉书》的校勘整理提供了新的建议。这些建议,也是以往《後汉书》整理研究成果中没有提到的(例如“含朝/朝会”,详见第五章第二节)。总之,本文通遇封古写本《群害治要·後汉书》的尊题研究,旨在发掘前人未能充分利用的研究资料,封这些资料的意羲和價值作了力所能及的单发,并试图從汉捂言文字学的角度,为加强汉语史的理渝建设添砖加瓦,还试图封辞害编纂工作、古文献整理工作有所助益,为古写本《群害治要》的繼續研究搭建新的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