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辞类纂》经典化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plu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四十四年(1779),《古文辞类纂》问世。《古文辞类纂》不仅是桐城派的代表性著作,亦见证了传承千年的中国单行散体古文的发展脉络。《古文辞类纂》是延续桐城派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姚门弟子与后世学人的继承与发展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作为中国传统古文的象征,《古文辞类纂》在新旧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浪潮中屹立不倒,确立了其经典地位。《古文辞类纂》自身具有极大的价值,它不仅是一本能够向学子指明古文门径的教材,还肩负着多重功用。《古文辞类纂》采用了姚鼐独创的十三类文体分类法,是古文文体分类演进历程中新的里程碑。姚鼐凭借自己的选文策略将古文文统、道统与桐城派相接,从而使桐城派成为清代文学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绵延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流派,《古文辞类纂》走向经典的过程就是桐城派流播南北,取得文坛盟主地位的过程。成就《古文辞类纂》经典地位的主要原因,除了其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外,还仰赖桐城派众人与后世学者传承百年的不懈努力。道咸年间,从姚门弟子梅曾亮、姚椿,到私淑姚鼐的曾国藩等人,一面促进《古文辞类纂》的刊刻出版与传播,一面依照《古文辞类纂》体例进行自己的选本实践。《古文词略》《国朝文录》《经史百家杂钞》因时而变,这些选本的出现将《古文辞类纂》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同时也促进了桐城派的传播与古文的发展,使《古文辞类纂》在历史的变迁中依旧能够不断流传下去。到了光宣年间,除了桐城门人黎庶昌、吴汝纶之外,服膺于《古文辞类纂》的学者王先谦等人都有精心编纂的选本。《续古文辞类纂》两种、《桐城吴氏古文读本》《古文辞类纂》点勘卷等选本,或依《古文辞类纂》体例,或是《古文辞类纂》的节选本、点勘本,均是促进《古文辞类纂》走向经典的一大助力。因为有这些桐城后学与当世学者的辛苦付出,即使面对欧风美雨的侵袭,作为中华文脉象征的《古文辞类纂》依旧传承不灭,在这百年传承中尽显经典气象。民国到来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新文学的兴起,古文传承衰微,桐城派逐渐显出颓势。有感于古文的衰落,徐树铮、林纾、高步瀛等人肩负延续古文命脉的重任,自觉挺身而出,通过对《古文辞类纂》的评注来坚守古文阵地,传承中华文脉。虽然新文学取代了旧文学,古文的衰落已成定局,但重新回到历史现场,就会发现自民国成长起来的学者们很多都曾受过《古文辞类纂》的滋养。即使白话文已经成为官方语言,但《古文辞类纂》作为国文教材在学堂之上的应用未曾中断,历经千年沧桑的中华古文在国文教育中始终保有一席之地。在时间的冲刷中,《古文辞类纂》传承未绝,在民国时期最终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上京的地理建制沿革,研究时间段以公元1256年忽必烈令刘秉忠兴建开平新城为始,以公元1358年上都被毁为终。研究范围是文人往来两京的诗歌,包括咏和、题画、题跋诗在内。本文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论述上京纪行诗的内容特征。通过与唐代边塞诗的比较归纳出上京纪行诗质直纪实、不尚夸饰的特点,具体分为江山人物之胜状、殊产异俗之瑰怪、朝廷礼乐之伟丽、野迹荒台之感怀四个大类。第二章归纳上京纪行诗的两
学位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的价值与内涵从唐代开始就已经获得了同时代人的接受与认同,是王维诗歌接受的开端,也奠定了王维诗歌接受的基础。清代是各种诗学观点相互碰撞的时期,也是大总结时期。王士禛作为清初诗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王维诗歌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接受者,力倡“神韵说”,确立王维诗歌为典范代表。首先,论及王士禛接受王维诗歌的缘由,从其社会因素来说,文学与政治向来紧密相关,清代前期
学位
本论文以东观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拟全面考察东观文人群体的学术活动与文学创作,并对东观文人群体的兴起与发展,特点与影响加以阐述和总结。目前学术界对东观文人群体的研究尚不深入,并且存在身份界定混淆不清、创作论述浅尝辄止等问题,因此该选题仍然具有深入挖掘和研究的学术价值。东观文人群体依附东观而兴,其盛衰历程与东观近乎同步,同时他们的聚集和离散,也与统治者的意志紧密相关。章帝、和帝对于东观的关注,使得东观
学位
新型举国体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对我国在百年变局之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积极应对国际挑战具有深远的意义。从新型举国体制的生成基础和运行轨迹、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来看,新型举国体制具有鲜明的传承性、时代性、创新性、人民性与世界性等内在特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需要科学把握其内在特质,以彰显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效
期刊
宝莱坞电影作为印度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之初至今,通过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发展出别具一格的“马沙拉”电影。经过“新概念电影运动”的洗礼,注入新的活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国际传播影响力,而女性形象作为宝莱坞电影中最能吸引观者的要素之一,一直极具印度特色。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外部文化思潮的涌入、印度本土的经济政策改革,宝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身体转向明显,女性身体片段化呈现的同时被赋予了强烈
学位
21世纪,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目录学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户对目录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合理、高效地揭示海量网络信息资源成了目录学的新使命,目录学面临着转型之机。在当下,如何发展,如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是目录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任务。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2000年至2019年发表于各期刊的学术性论文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内容分析方法,借助EXCEL、SPSS数
学位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武侠小说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庸的代表作“射雕三部曲”,因规模庞大、艺术成就深远,一直是引人关注的文学研究对象。受到金庸本人的人生经历、文化记忆、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小说具有强烈的空间感,武侠小说承载着作者的家国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射雕三部曲”的空间在小说中发挥重要作用,空间参与小说叙事,而且这些空间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但是,金庸小说的空
学位
“革命加恋爱”这一文学模式主要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主要作家作品有蒋光慈《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茅盾《蚀》(三部曲)、丁玲《一九三零年春在上海》、洪灵菲《流亡》《前线》《转变》等。在“革命加恋爱”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革命”与“恋爱”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在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下走向革命的道路。“革命加恋爱”这一文学模式的产生是历史与时代创造性的结合,它的产
学位
王西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登文坛,随后便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通读王西彦的小说,其中蕴含着浓厚的孤独意识。本文在汇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力图将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与其文学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入考察王西彦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孤独意识。孤独不仅是哲学和心理学概念,也是文艺学概念。本文以王西彦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孤独意识为切入点,从王西彦的个人经历分析其孤独意识的成因。孩提时代母亲早逝并且祖母
学位
迟子建自1983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至今已经三十多年,在她的众多作品中,乡土小说占据着重要地位。迟子建出生于黑龙江省北极村,这里是中国的最北端,而且人口稀少,她在此长大,后在大兴安岭师专读中文。她在创作乡土小说时,用诗意苍凉、灵动自然的笔墨建构起她的乡土审美世界。绪论部分对迟子建乡土小说进行界定,梳理学术界对迟子建乡土小说创作的研究成果,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论文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