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聊斋志异》众多的虚幻性形象中,有一种形象很少被研究者注意,即“小人”形象。这里所说的“小人”,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小人,是指身体矮小的人,甚至可以小到几寸。全书涉及“小人”的故事有二十篇。本文以《聊斋志异》中的这二十篇“小人”故事为研究对象,分析“小人”形象的类型、“小人”形象的呈现方式以及功能。在分析过程中,前后进行比较,以凸现《聊斋志异》中“小人”形象的特点。论文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聊斋志异》中“小人”形象的类型分析。主要对五种形象类型的来源及其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以往“小人”形象总是假托远方来体现其神秘性、奇幻性特征的方式,到了《聊斋志异》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小人”出现在了梦幻中、身体里,还有许多“小人”是动植物变形来的。“小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得到了有意趣的丰富和发展,这种丰富性的原因是蒲松龄对小说虚构的认同。第二部分是《聊斋志异》中的“小人”形象与《聊斋志异》前后的“小人”形象比较分析。认为蒲松龄在体现“小人”形象的神秘性时,比以前的“小人”故事成功运用了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人物视角中的“小人”形象描写也比过去更为细致。与《聊斋志异》之后的“小人”形象比较,选取有成就的《新齐谐》、《阅微草堂笔记》和《夜雨秋灯录》三部作品。分析这三部作品中的“小人”故事与《聊斋志异》中“小人”故事在叙述方式上的一致性,认为《聊斋志异》对“小人”形象的呈现方式,对此后的三部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都运用了人物视角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小人”形象描写也很细致、很生动。第三部分是《聊斋志异》中“小人”形象的功能分析。这部分主要针对《聊斋志异》传奇体中的“小人”形象而言的。在这种文体中,蒲松龄把“小人”形象引入故事情节中,一方面对小说情节起到了陌生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小说的主题具有表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