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站在提高人民幸福感的角度解决社会问题。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幸福经济学成为学术热点,众多经济学家介入幸福感的研究,并形成了基于绝对收入、基于相对收入、基于收入以外因素的三种幸福感假说。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利己主义不断泛滥,利他主义日渐缺失,居民幸福感不仅没有随收入的增加而相应上升,反而有所下降,出现了 "收入——幸福"悖论。可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更应该以人为本,从人性本身的角度去创新探索提升人民幸福感的新路径。因此社会亟需引导人们培养合理的利己性、利他性,去倡导社会的和谐并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回顾了过往利己性、利他性的理论研究,重点回顾了经济学中经典的人性假设模型。通过思辨分析和逻辑推理,总结了经济学中经典人性假设模型所存在的不足。为了改进经济学中经典人性假设模型所存在的不足,本文从管理学的思想出发,将人性中的利己性与利他性与人的幸福感相结合,提出了包含完整人性类别的利己利他四象限模型假设。模型通过利己性利他性的高低不同将人分为四类,不同类型的人幸福感有差异。在提出模型后,通过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证明了模型对四类人划分的合理性,从而验证了利己利他四象限模型。在验证利己利他四象限模型的合理性后,文章依据对过往研究的梳理总结,进而提出假设,构建了中介模型,进一步探究利己性、利他性是如何影响幸福感的。文章通过中介模型的检验,证实了利己性不仅直接影响幸福感,还会通过利他性的中介作用影响幸福感。并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利己性、利他性和幸福感之间的路径关系。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利己性和利他性是如何具体影响幸福感的。研究发现:依据利己性利他性的高低不同可将人分为利己利他四象限模型中的四类人,并且四类人幸福感显著不同;利己性利他性显著影响幸福感,利己性越强的人幸福感越低,利他性越强的人幸福感越高;利他性是利己性影响幸福感的中介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