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猕猴桃因为口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越来越多的果农选择种植猕猴桃。目前我国一般采用清耕的方法来管理果园,这种传统的模式不仅让地表暴露在外从而引起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和生物多样性降低。而在果园行间种植草本植物,能够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果园覆盖作物后提高了土壤的稳定性,改善土壤肥力,优化果园生态环境,对于果园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猕猴桃园设置了4种不同植物组合处理进行比较研究,为猕猴桃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湖北省十堰市农科院柳陂试验基地猕猴桃果园进行。2种草处理为白三叶和黑麦草复合种植,4种草处理为白三叶、黑麦草、红三叶和早熟禾复合种植,8种草处理为白三叶、黑麦草、红三叶、早熟禾、毛苕子、紫羊茅、百日草和波斯菊复合种植,对照处理(CK)为自然生草。分析比较覆盖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猕猴桃园覆盖作物后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同时也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磷含量,还能有效调节土壤pH。果园覆盖作物后还能降低土壤温度,以4种草处理降温效果最佳;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4种草处理最高提升了54.18%。2.猕猴桃园覆盖作物后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培养96h时,AWCD值顺序为:4种草>8种草>2种草>CK,表明4种草处理提高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最强。4种草处理和8种草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3.猕猴桃园覆盖作物后提高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猕猴桃园覆盖作物处理区的节肢动物丰富度和个体数都要高于自然生草处理,其中对个体数的提高有显著性影响,表现为4种草处理>8种草处理>2种草处理>自然生草处理;自然生草处理区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较覆盖作物处理区的多样性指数大,而在不同处理之间也存在差异。猕猴桃园覆盖作物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筛选出了最佳的种草组合:白三叶、黑麦草、红三叶和早熟禾复合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