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80级管线钢螺旋埋弧焊熔池动态行为的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螺旋埋弧焊管因其生产效率高,在长输油气管线建设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其内、外焊道成形不良,降低了钢管的防腐耐蚀性能,加上埋弧焊热输入量偏大,焊缝区和HAZ晶粒粗化导致接头性能软化。本文旨在借助数值模拟技术和焊接工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内焊道双丝串列螺旋埋弧焊接和外焊道三丝串列螺旋埋弧焊接热过程数值分析模型,对焊接温度场、熔池流动行为和焊缝形貌进行模拟分析,为改善焊缝成形和提高接头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通过对螺旋焊管的加工工艺分析和研究发现,在时钟的5点位置附近施焊的双丝螺旋埋弧内焊形成马鞍状焊道形貌,不圆滑过渡的内焊道形貌对管道内壁的防腐层涂敷带来不利影响,也增大了内部介质的流动阻力。在时钟1点位置附近施焊的三丝螺旋埋弧外焊形成脊棱状焊道形貌,突起的脊棱和凹陷的沟槽导致管壁外包裹的防腐层不能与管体紧密接触,降低了管道的防腐耐蚀能力。借助显微分析技术对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进行研究,发现在焊缝区有粗大的树枝晶生成,HAZ晶粒粗化;腐蚀试验结果表明,焊接接头的耐蚀性低于母材基体,是由于接头区域的组织不均一性增加了腐蚀倾向。通过对螺旋焊管内外焊道熔池的温度场分析研究表明,二者均会经历由单熔池向共熔池过渡的阶段,不同点在于到达准稳态的时间不同,内焊道需要2 s,外焊道则为2.3s。准稳态阶段的熔池形状也不同,内焊道熔池深度及宽度为9.0 mm和16.05 mm,外焊道则为11.2 mm和16.46 mm。内焊道冷却到固相线以下所需的时间为2.6 s,外焊道为4.0 s。通过对熔池受力的分析和探究发现,由于重力与浮力在下坡焊中有较大的分量,内焊道与外焊道的温度场和熔池流场均关于焊缝纵截面不对称分布,而焊缝纵截面上的环流形式类似。通过对比两者的焊接热循环曲线发现,离焊缝中心越近非对称性差异越大,离焊缝越远,非对称性差异越小,且双丝螺旋埋弧内焊比三丝螺旋埋弧外焊的非对称性更加明显,这是由于内焊道的曲率大于外焊道。
其他文献
油气勘探行业是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油气勘探作业涉及众多危险有害因素,一旦发生事故,容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目前我国油气勘探领域尚未形成符合油气勘探作业特点的风险评估方法与事故预测模型,对油气勘探作业事故的发生机理缺乏系统的认识,并且亟待开展行业内的事故统计分析研究。因此,为了降低油气勘探作业风险水平,有效预防油气勘探作业事故,本文结合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公司课题,系统地开
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最具开发前景的重要能源,其沉积物力学性质及井壁稳定性是影响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安全高效开发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离散介质模型和连续介质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离散介质颗粒流(PFC)构建水合物沉积物数值岩心试样,研究水合物沉积物的力学性质和剪切破坏形成与演化规律;将数值实验获取的力学参数及变化规律代入连续介质有限元(FEM)模型中,研究水合物分解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
随着海洋油气产业的大力发展,海底油气管道在海洋油气生产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其所处环境复杂性,在运行期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污染海洋环境,而且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在海洋油气生产活动中,航海作业等第三方活动对海底管道存在很大威胁,第三方活动产生的坠落物撞击海底管道会导致管道发生机械损伤,对海底管道的安全运行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海底管道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损伤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
随着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持续推进,蕴藏丰富油气资源的海洋深水区已然成为重要探索区,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制高点。深水油气开发作业由于自身暴露在脆弱环境且油气风险隐患较多,深水钻采作业等开发过程具有明显的高风险、高伤害性等特点,开展深水钻采作业重大事故风险防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家工信部专项“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自主创新工程”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深水)油气开采重大事故连锁风
海洋平台是海上石油开发工程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其服役环境恶劣,载荷复杂多样,管节点等局部构件作为平台的关键部位由于应力集中的产生而极易发生损伤,从而引发平台整体的破坏。若平台发生破坏将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采用数值模拟来评价平台结构的安全性将成为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对于海洋平台这种大型的结构,通常将整体建立为管单元和梁单元的宏观模型,但这将难以反映结构破坏的细节;而若采用实体单元的精细模型,又将导致繁
随着陆上油气资源的日益减少,全球逐渐加大了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水下生产系统是深水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主要模式,而水下混输增压系统是水下生产系统的关键装备之一。在深海作业中,水下混输增压泵系统往往承受复杂的环境载荷及工作载荷,其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保证系统各个部件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要增强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应当将可靠性考虑到系统的初期设计中去。首
深水钻井隔水管系统是连接海上平台和海底井口的关键装备,受海洋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期处于振动状态,易发生隔水管疲劳失效事故,疲劳检测是预防隔水管疲劳失效的重要途径,但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深水钻井隔水管疲劳检测规划方法。针对此问题,本论文结合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深水隔水管-水下井口全寿命完整性技术及工程应用”,开展深水钻井隔水管疲劳检测规划方法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南海深水钻井隔水管疲劳
本文以炼厂柴油加氢装置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气体探测器布置优化问题研究,构建硫化氢泄漏场景集并进行有效缩减,考虑探测器多级表决逻辑,建立布局优化模型,优化目标为使探测器累积检测时间最小。采用YALMIP进行建模并用CPLEX进行求解得到气体探测器布置定量优化的布置方案。基于相似理论与三维精细模型的数值计算方法,搭建研究装置的实验模型,通过实验验证数学模型的科学性及布置方案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随着海洋油气资源不断向深海水域开发利用,水下采油树的安装下放难度也随之增大,这就对其下放过程中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平台-钻杆-采油树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下放过程的耦合动力学进行分析,并确定钻杆下放安装采油树作业窗口。首先,对水下采油树的下放工艺进行研究,对比不同方式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下放工艺;然后,对采油树下放安装过程动力学研究现状和作业窗口的分析方法进行调研,依据调研结果制定合理可
随着国内外能源供求矛盾的日益加剧,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兴能源,非常符合当下发展的需求。页岩气有很多种赋存状态,其中一小部分以溶解态天然气存在,而其余的绝大部分都吸附在有机质表面和岩石颗粒或游离在孔隙与裂缝之中。孔隙的结构和种类也多种多样,主要由页岩干酪根,粘土矿物等组成。页岩气藏是一个包含微纳米孔隙、微裂缝以及裂缝的多尺度的复杂系统,页岩中的孔隙一般都在纳米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