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BATF及相关因子的表达

来源 :广东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jiaz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临床观察舌下免疫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评价其疗效。  2.收集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并接受变应原舌下免疫治疗病人外周血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收集血清;检测血清中IL-17、IL-21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BATF、RORγt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舌下免疫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  1.采取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方式,比较对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免疫治疗前、免疫治疗3个月及免疫治疗6个月后的症状、体征、视觉模拟量表(VAS)等评分,评价舌下免疫治疗的疗效。  2.收集接受舌下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收集血清。ELISA检查血清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IL-21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BATF、RORγt mRNA表达。  [结果]  1.经舌下免疫治疗3月及6月后,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体征、VAS得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17、IL-2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及治疗后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舌下免疫治疗过程中IL-17、IL-21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BATF、RORγt mRNA表达较对照组及治疗后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舌下免疫治疗过程中BATF、RORγt mRNA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免疫治疗前后,IL-17、IL-21水平和RORγt的表达及VAS评分与BATF的表达呈中度正相关(P<0.01)。  [结论]  1.舌下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患者有效。  2.IL-17、IL-21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3.BATF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上调IL-17、IL-21的表达来促进疾病的发生。  4.舌下免疫治疗可能通过作用于BATF,RORγt环节,抑制Th17细胞分化,减少IL-17、IL-21等炎症介质的分泌,从而改善过敏症状。
其他文献
结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癌瘤之一,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2002年全球新增结、直肠癌患者超过100万,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男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把“要我学”的学习行为改变为“我要学”,为此,教育界对国内外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混合学习法.  一、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