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保障,住房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但是,自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一项非常突出的特征就是高房价。房价上涨不仅意味着有房者其家庭财富的增长,还加大了无房者对于未来房价的担忧。《2017中国城镇住房空置分析》报告①显示,我国家庭住房拥有率为92.8%,其中城市家庭住房拥有率为90.2%,与2013年和2015年相比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我国城市住房自有率远远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这与我国居民偏好买房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如今,城市居民作为消费者的主体,其住房需求偏好和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城市家庭住房的消费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以家庭周期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及住房选择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了户主年龄、户主学历、户主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家庭劳动人口数量、家庭年收入、家庭居住支出等指标,重构指标体系,构建住房租购选择模型和购房类别选择模型,以2018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数据为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深入研究了家庭特征因素对其住房消费选择的影响。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一、关于住房租购行为的选择。研究表明,户主年龄、户主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家庭劳动人口数量、家庭年收入、家庭年居住支出六项因素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是影响城市家庭住房购买或租赁选择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中,户主年龄是租购选择影响最显著的因素,相对于30岁以下的户主,年龄45岁以上的户主购房比远高于租房比,年龄30-45岁的业主购房比高于租房比;其次是户主婚姻状况,已婚家庭的购房概率更高;家庭劳动人口数量、家庭规模、户主学历对租购行为的影响相当,仅次于户主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水平和居住支出相对其他因素影响较小。此外,具有大学或大专学历的户主相对于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户主,购房概率高于租房概率,而学历为硕士及以上(户主学历2)虚拟变量未通过检验。
二、关于购房类别的选择。购房类别以住房面积划分为三种类别:类别Ⅰ(90平方米以下)、类别Ⅱ(90-140平方米)和类别Ⅲ(140平方米以上)。研究结论为:相对于住房类别Ⅰ,选择住房类别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历、家庭规模、家庭居住支出三项因素,本科及硕士学历家庭、家庭规模大的家庭、家庭居住支出高的家庭购买几率大,满足一般居住型需求;相对于住房类别Ⅰ,选择住房类别Ⅲ的主要影响因素除影响选择住房类别Ⅱ的因素外,年龄、家庭收入、家庭劳动人口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说明随着年龄、家庭收入、家庭劳动人口是改善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通过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大力推行各项福利和税收政策,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其次,完善住房供应结构体系,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最后,通过宣传引导,提倡居民购房的理性消费。
本文以家庭周期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及住房选择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了户主年龄、户主学历、户主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家庭劳动人口数量、家庭年收入、家庭居住支出等指标,重构指标体系,构建住房租购选择模型和购房类别选择模型,以2018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数据为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深入研究了家庭特征因素对其住房消费选择的影响。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一、关于住房租购行为的选择。研究表明,户主年龄、户主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家庭劳动人口数量、家庭年收入、家庭年居住支出六项因素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是影响城市家庭住房购买或租赁选择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中,户主年龄是租购选择影响最显著的因素,相对于30岁以下的户主,年龄45岁以上的户主购房比远高于租房比,年龄30-45岁的业主购房比高于租房比;其次是户主婚姻状况,已婚家庭的购房概率更高;家庭劳动人口数量、家庭规模、户主学历对租购行为的影响相当,仅次于户主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水平和居住支出相对其他因素影响较小。此外,具有大学或大专学历的户主相对于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户主,购房概率高于租房概率,而学历为硕士及以上(户主学历2)虚拟变量未通过检验。
二、关于购房类别的选择。购房类别以住房面积划分为三种类别:类别Ⅰ(90平方米以下)、类别Ⅱ(90-140平方米)和类别Ⅲ(140平方米以上)。研究结论为:相对于住房类别Ⅰ,选择住房类别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历、家庭规模、家庭居住支出三项因素,本科及硕士学历家庭、家庭规模大的家庭、家庭居住支出高的家庭购买几率大,满足一般居住型需求;相对于住房类别Ⅰ,选择住房类别Ⅲ的主要影响因素除影响选择住房类别Ⅱ的因素外,年龄、家庭收入、家庭劳动人口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说明随着年龄、家庭收入、家庭劳动人口是改善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通过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大力推行各项福利和税收政策,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其次,完善住房供应结构体系,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最后,通过宣传引导,提倡居民购房的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