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花疾病是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即便幸免于死亡,患者愈合身体也会留下难看的痘痕,严重者致失明。天花曾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威胁人类生存。我国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就记载了天花,此后流行日益广泛,成为危害严重的流行病。我们的祖先不断探索预治天花疾病的方法,发明了人痘接种术。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对天花的预防意义重大,是近代免疫学之先驱,对牛痘的发明具有启发意义,为人类最终消灭天花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利用爱如生中国古籍基本数据库、中国方志数据库、中国中医科学院馆藏古籍数据库以及馆藏文献,采用文献学和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全面梳理相关医学文献和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免疫学相关知识,探讨人痘接种术的发明与发展。1、对清代及以前有关天花的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依据《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等文献的记载,认为唐代以前人们对天花疾病的症状、危害有了较为正确的描述,对天花的预后也有了初步认识,提出天花热毒引起的病因说;宋元时期,已经能够对天花、水痘、麻疹等疾病加以区分,提出了天花由胎毒引起的病因说,并认识到天花的传染性,提出了一些判断天花预后的方法;明清时期,对天花的免疫性有了明确认识,指出每个人一生只会出一次天花,患病以后机体具有自动免疫能力,当下次天花流行的时候不再感染,为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明代一些医家对胎毒病因说提出了怀疑,清代王清任则否定胎毒说。此外,明代医家对天花疾病的预后有详细判断方法,对痘疮好坏的辨别,为痘苗的选择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对古人关于天花认识的分析,表明到了明代,已经具备了人痘接种术的发明思想和技术基础。清代医家对天花的认识,为进一步推广人痘接种创造了条件。2、总结了人痘接种术起源时间、地点的几种观点,通过对文献的考察与解读,指出人痘接种为北宋四川峨眉山道人发明的说法找不到文献证据支持;通过对早期“种痘”一词含义的考察,说明在明代中期“种痘”一词是患上痘疮的意思,不是指人工免疫;认为新近有学者据《少谷集》有“种痘”一词,即断定1522年发明人痘接种术,证据不足;同时指出有确切记载的人痘接种术的文献记载出现在明代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望山堂文集》是有关对易感人群进行大面积人痘接种的最早文献。3、人痘接种术的传播情况,对各地人痘接种术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人痘接种术首先出现于安徽、江西、湖南、浙江、广东几省,然后传入江苏、北京、满洲和蒙古地区、福建等地。清初人痘接种术文献记载就呈现了多点分布的情况,没有明显的传播线路。将文献中人痘接种术出现的地点,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排列,绘制了人痘接种术地域分布图。4、对人痘接种术的方法进行了全面梳理。特别对人痘接种术的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包括辨痘、选苗、蓄苗、传种、可种、不可种、择吉、接种、调摄、信苗、补种等一系列程序。认为清代乾隆中期以后,人痘接种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5、对文献记载的人痘接种术的安全进行了分析,认为早期的文献记载成功率较后期为低,到了清代中后期,有经验的痘师,接种成功率多为“百无一失”,安全性很高。对文献记载的人痘接种失败案例进行了分析探讨。对清代医家对人痘接种的态度和认识进行了探讨,指出尽管早期有个别医家反对人痘接种,但多数医家赞同并支持实行人痘接种,医家们总结了人痘接种的益处,指出选择儿童身体状况好、气候合适、低毒的疫苗进行人工干预,远较患天然痘疮安全,即或有失败,也属医家操作不当,如痘苗选取不当等,而非接种方法不好。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6、简略介绍了人痘接种术在欧洲、美洲、亚洲的传播情况,以及牛痘传入中国后替代人痘接种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