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石墨烯由排列成六角蜂巢结构的碳原子构成,可以看做只有一个原子层的石墨。由于这个理想的二维材料拥有很多独一无二的性质,自从2004年被发现以来,石墨烯一直都是凝聚态物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墨烯由排列成六角蜂巢结构的碳原子构成,可以看做只有一个原子层的石墨。由于这个理想的二维材料拥有很多独一无二的性质,自从2004年被发现以来,石墨烯一直都是凝聚态物理方向的研究热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该体系中无质量、有手性的狄拉克费米子。由于狄拉克线性色散关系,石墨烯展现出了很多新奇的物理现象,比如非零的最小电导、半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克莱因隧穿等等。最近的研究发现,石墨烯的线性色散关系也使它的等离激元行为与传统体系非常不同。石墨烯等离激元的自由调谐性、强能量局域效应、长激发寿命等优势使得石墨烯成为制造红外等离激元器件的理想材料。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主要关注在石墨烯等离激元激发和传播中可能出现的量子行为。由于石墨烯只有单原子层厚,所以它的等离激元行为对环境非常敏感。因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来调节石墨烯的等离激元行为,比如周期势场、周期势垒以及层间耦合作用。另外,我们使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用于等离激元研究的器件时,意外的发现了一种“折叠生长”的新型生长模式。具体的论文内容如下:第一章中,我们简要的介绍了石墨烯的晶格结构和线性的能量色散关系,然后详细的讨论了它新奇的电子学和光学性质,最后介绍了石墨烯与众不同的等离激元行为。第二章中,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一种称为“折叠生长”的新型生长模式。当石墨烯在六方氮化硼(h-BN)上生长时,其中一部分会自发的向后折叠然后反向生长,在折叠的位置形成闭合的双层边界。我们猜测,由于石墨烯和h-BN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所以在高温下,石墨烯可以有足够的向层外生长的趋势。利用这种奇特的生长模式,我们设计制备了边界完全闭合的六角星双层石墨烯。另外,DFT理论计算结果也证实了折叠边界的稳定性。这个新型生长模式展示了设计、制备三维石墨烯结构的潜力。第三章中,我们利用分子局部掺杂的方式构建了石墨烯的周期势垒结构。等离激元被当做“探针”来探测单粒子在台阶势垒处的量子透射行为。我们通过调节载流子能量和台阶势垒高度的比值γ,大范围调节了等离激元在势垒处的反射率。等离激元虽然是载流子集体激发,然而其行为取决于单粒子的传播行为。进一步的,我们通过调节γ,调节了载流子在势垒之间的限制情况,进而可以控制等离激元在远场光照射下的完全激发和抑制。我们实现了等离激元激发、传播的量子调控,为制备等离激元电路打下了基础。第四章中,我们制备了石墨烯/h-BN/石墨烯异质结构来研究两层石墨烯的耦合体系。层间库伦相互作用会使得等离激元模式分为光学支和声学支,我们主要关注光学支的近场成像。我们通过调节下层石墨烯的载流子浓度得出了层间耦合强度与载流子浓度的依赖关系。通过对比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在层间距趋近于0时二者出现了巨大的分歧,我们猜测这与两层石墨烯近距离情况下的层间量子隧穿行为有关。所以后续工作中我们将会详细研究层间耦合强度随层间距d的变化关系,以确定当层间隧穿出现时诱发的量子隧穿等离激元模式。
其他文献
语音合成是一种将文本转换成语音的技术,现已被广泛的应用于语音导航、有声电子书等人机交互系统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对合成语音的可懂度、清晰度和自然度等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在现有的语音合成算法中,传统的波形拼接自然度高,但是音库制作周期长,并且需要占据大量的存储空间;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统计参数语音合成算法灵活度高,但是建模能力有限,易造成语音细节特征的丢失;基于神经网络的语
河流自然地貌形态于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胁迫和破坏,本文选择天然蜿蜒型的赤水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Earth提供的卫星图片及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指标数值的测算统计,利用MIKE21和SPSS及定量分析,以此进行地貌特征平面形态的表征。建立多尺度地貌特征分析指标体系,分析整体河段尺度地貌分形特征、局部河段尺度地貌参数相关关系、地貌单元尺度典型地貌单元分布规律,为制定河
相移器是实现基于迈克尔逊原理数字剪切散斑干涉仪进行材料无损检测时,实现时间相移法的关键部件。当数字剪切散斑干涉仪工作时,相移器需要提供连续、等量、分辨率达到纳米级的连续微动,从而确保获得清晰无损检测结果。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款高位移重复精度、高响应速度、高分辨率的相移器。首先通过对压电陶瓷自身特性进行理论研究分析,根据相移器技术要求完成了对压电陶瓷的选型,搭建了试验平台实
河北丰宁坝上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属于全国贫困县,营建生态经济型植被是该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途径之一。然而由于气候条件所限,制约了丰宁坝上地区经济林果业的发展,但生态林业所需的苗木产业有发展空间。樟子松(Pinus 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我国北方防风固沙的主要造林树种。多年来在科学研究与工程建设中樟子松造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苗木需求
现行黄河三角洲是于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由利津入渤海而形成,多年来黄河入海口河道发生了多次改道,黄河入海口也发生变迁。近年来最近一次入海变迁是1976年5月由刁口河改道清水沟,又于1996年在清八人工出汊使得入海口向北摆动。黄河河口的演变主要取决于黄河下游河道改道与否,而对下游河道河口的冲淤特征研究将对人们研究下游河道提供帮助。本文以黄河下游河道以及黄河河口三角洲为研究对象,收集了黄河下游
随着电子地图在路径规划、导航、运输任务派单、车辆调度等位置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地图更新的精准性与实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图中的道路缺失、道路封闭以及道路偏移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测地线理论在Kahler几何中的重要意义,叙述了过去测地线理论所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困难,然后列出作者在该领域的新成果.具体地作者证明了给定k>4,0
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为研究区,选取山蒿分布集中的四个乡镇,基于2017年多时相Landsat8-OLI遥感影像,构建山蒿植被信息提取模型,进行典型区山蒿提取和精度验证;对1992、2004/2003、2017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信息提取,使用景观指数方法分析山蒿植被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通过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山蒿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构建人为干扰指数研究山蒿分布的人为干扰因素;通过以上研究结合问
据模型预测,在未来50年内,内蒙古东部地区将出现氮沉降加剧和降水增加的趋势。但也有报道表明,在未来全球变化新格局下,大气氮沉降和降水增加都是不可持续的,两者的定向变化可能会同时停止或强度减弱。国内外对于氮沉降和降水增加的环境学效应研究已非常深入,但历史氮、水输入停止后其对生态系统遗留效应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依托于内蒙古典型草原长达13年氮、水添加实验平台,于2018年开始定向停止氮、水添加
放射性核素的年代学方法因为具有定量化和多种同位素方法互相印证的优势,在地表水环境的现代沉积速率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以210Pb和137Cs的应用最为普遍,239+240Pu的应用